客户端
举报
跟帖评论自律承诺
首页 ›› 内江本地

关于《中共内江市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意见》的说明

时间:2022-01-06 11:00:44 来源:中共内江市委


近日,中共内江市委发布《中共内江市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意见》,市委书记郑莉对此作出说明:


关于《中共内江市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产业绿色

低碳发展的意见》的说明

郑  莉

 

受市委常委会委托,现就《中共内江市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意见》起草情况,向全会作说明。


一、全会研究部署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主要考虑


迈步“十四五”、开启新征程,这次全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突出产业对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支撑作用,就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内江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进行研究部署,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发展意义。


一是党中央有要求。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力争我国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2021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场大考。7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意义、基本思路和实践要求,充分彰显了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鲜明导向和坚定决心,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实践遵循。   


二是省委有部署。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站在更好服务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全局的高度,专题研究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并作出决定。省委全会鲜明提出“发挥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开发示范区引领作用,推动川南页岩气滚动开发”“有序推进天然气发电替代燃煤发电”“增强主干管网互联互通和输配气能力,实施威远—泸县页岩气等干线管道工程”“实施钒钛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工程”“支持内江等地含钒材料产业发展”“建设钒钛、天然气(页岩气)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等特色产业园”“积极发展氢能产业,开展氢能运营试点示范”“发展氢燃料汽车,构建成渝氢走廊”“支持成都、自贡、内江等地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发展”,为内江回答好碳达峰碳中和这篇“发展命题”指明了工作方向和着力重点。


三是自身有基础。内江页岩气、钒钛、氢能等清洁能源及相关产业在全国全省产业版图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良好态势逐步形成。从资源禀赋看,内江是全国第二大页岩气产地,埋深小于4500米的页岩气地质资源潜力2.2万亿立方米、探明储量5477亿立方米以上;川威集团拥有钒钛磁铁矿1.4亿余吨;每年可用制氢资源在100亿立方米以上,是全国少有的同时拥有页岩气资源和焦化煤气资源的地级市。从产业基础看,内江已建成页岩气平台121个,2020年页岩气年产量42.5亿立方米,中石油、中石化“十四五”末在内江开采页岩气产能有望达150亿立方米;内江是全国第二大钒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拥有年产含钒钢700万吨、钒制品2万吨及钒电解液等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能力;内江是四川省少有的具备大规模低成本制氢能力的城市,已建成西部首条氢燃料电池重卡示范线和四川省第二条氢能公交示范线。因此发展页岩气、钒钛、氢能产业,有望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上千亿的支撑产业。


四是转型有需求。全市产业结构高排放、高耗能情况较为突出,我市工业部门碳排放占全市终端碳排放的82.9%,且排放占比仍呈现增长趋势,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高排放、高耗能产业结构亟需调整。


在《意见》稿酝酿起草和征求意见阶段,各方面普遍认为,市委以全会形式研究部署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找准了落实“双碳”目标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结合点,必将有力推动全市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加快建设成渝发展主轴中心城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内江提供有力支撑。


二、《意见》稿的主要内容及起草过程


《意见》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论述精神和中央、省委决策部署,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引领,形成了内江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总体谋划和系统部署。起草中,重点把握了以下原则:一是坚持服务全局,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为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自觉将内江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置于国家、全省发展全局之下来谋划和推动,对标国家政策导向和全省发展需求找结合点、找发力点,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内江力量。二是紧贴内江实际,立足我市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围绕巩固、放大和转化自身比较优势,对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力求制定出一个符合上级精神、遵循发展规律、契合内江需要的《意见》。三是坚持先立后破,统筹做好“增、减、替”,“增”就是要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减”就是要推动传统产业节能减排、减污降碳,“替”就是要推行清洁能源替代,做到有序降碳、有效降碳、安全降碳,不搞“一刀切”停产限产、不搞运动式“减碳”。四是强化两手发力,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政务环境和市场环境,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以“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共同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同时,考虑以《意见》而不是《决定》的形式出台,为继续深化研究留有空间。


《意见》稿共4个部分、15条,分三大板块展开。第一板块是总论,为第一部分、共3条,明确重大意义、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第二板块是分论,为第二至第三部分、共7条,主要按照“发展重点”和“发展路径”来组织。在“发展重点”上,按照培育页岩气综合利用循环经济、钒钛、氢能三大产业集群展开;在“发展路径”上,按照推动传统产业节能降碳改造、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程、加快产业发展数字赋能、强化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科技创新四个方面展开。第三板块是保障,为第四部分、共5条,突出促进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推动绿色低碳产业集聚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健全工作体系和推进机制,着力构建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要素保障和良好生态。


为高质量起草好《意见》稿,市委成立了由我和李丹同志任组长,周新、何政、万见同志任副组长的文件起草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和起草组全体会议进行研究,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同步进行讲解指导研究。有关方面围绕重点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为《意见》稿起草提供了有力支撑。征求意见稿形成后,按程序广泛征求了各方面意见,召开专题座谈会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建议,经市委常委会会议两次讨论研究,同意提交此次全会审议。


三、需要说明的几个重点问题


《意见》稿聚焦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研究提出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明确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操作性的政策举措。这里,就几个重点问题作简要说明。


一是关于总体目标定位。“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内江是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也是全省碳排放大市,碳排放总量居全省第5位。现在距离碳达峰还有不到10年时间,内江面临着发展与减碳的双重压力,必须切实增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加快推动传统高排放、高耗能的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方式转变。《意见》着眼内江绿色低碳发展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前景,提出了“加快建设四川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发展定位。这一定位旨在加快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战略性调整,探索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新路径,支撑国家“双碳”目标如期实现,对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


《意见》稿衔接“十四五”发展、实现碳达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3个阶段,对2025年、2030年、2035年我市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分别提出发展目标。相关目标贯穿3个五年规划,有利于把《意见》稿明确的重大政策、重大项目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接续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综合考虑服务国省战略全局及内江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应“双碳”目标对结构调整的要求,围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产值、天然气(页岩气)年产能、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工业碳排放强度等提出奋斗目标。预计到“十四五”末,全市页岩气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产业产值超1000亿元,天然气(页岩气)年产能达到150亿立方米,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这些目标既有总量增长要求,也有结构优化要求,兼顾了现实需要和发展可能,将支撑内江在相关领域处于全国全省领先水平,对引导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关于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绿色低碳已成为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和基本特征。利用内江资源禀赋落实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对页岩气滚动开发循环利用、钒钛氢强链补链构建成渝氢走廊等安排,重点对培育页岩气综合利用循环经济、钒钛两个千亿产业集群和氢能产业集群作出部署。需要说明的是,市委经过反复研究,认为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还是要突出重点,不面面俱到,以便集中资源、攥指成拳,打造几张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拿得出叫得响的产业新“名片”。


要培育页岩气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千亿产业集群。天然气(页岩气)虽然属于化石能源,但碳排放强度不到煤的一半,是国家支持规模化开发利用的清洁能源。内江具备发展页岩气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的显著优势,是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开发示范区的重要阵地,是中国“气大庆”的主战场,创造了完钻中国第一口页岩气井、第一个使用页岩气的城市等多个页岩气勘探开发全国第一。要规模化推动页岩气勘探开发,建设内江页岩气百亿立方米级产能基地。要积极发展页岩气发电产业,推进华电白马2×475MW燃气轮机创新发展示范项目建设,打造成渝电力调峰中心。要大力发展页岩气多态储运产业,加快建设页岩气产供储销体系,推进威远-内江页岩气干线管道等页岩气输送管网设施建设。要创新发展页岩气综合化工产业,高标准规划建设页岩气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打造中国西部精细化工产业基地。


要培育钒钛千亿产业集群。钒钛是稀缺的战略资源。钒主要应用在钢铁、有色金属和化学等工业部门,其中85%以上的钒用于钢铁工业。钒钛工业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军事、化工、医疗器材等诸多领域。我市川威集团年产钢材500万吨,钒产品生产规模全国第二、全球第四。要持续做大优质钒钛钢铁材料产业,鼓励企业发展电炉短流程炼钢,加大高端含钒钢铁研发及生产,积极发展绿色建材产业,促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环节提升。要推动钒钛产业延链发展,构建“钒原料+钒新材料+钒新能源”三位一体的产业集群。


要培育氢能产业集群。氢能是一种洁净环保、可储存、可再生的二次能源,燃料电池是当前氢能高效利用的核心方向,发展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是促进能源革命、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内江被纳入成渝“氢走廊”规划,成为“成都-内江-重庆”氢能产业发展轴重要城市,是全省除成都以外氢能产业发展及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推进最有成效的市州。当前,我市建成2座撬装式加氢站、2座固定式加氢站,启动了一批页岩气、焦炉煤气制氢重大项目,发展氢能产业具有较好支撑。要推进氢能制备产业发展,积极发展页岩气低碳高效制氢产业,建设成渝氢走廊内江“氢港”。要打造氢能多元化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氢能在交通运输、城市管理、电力供应、工业生产等领域应用。要发展氢燃料电池及整车制造产业,加快引进布局燃料电池核心材料产业,引进整车(改装车)企业导入以氢燃料电池为动力的专用车、乘用车产品。


三是关于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政策机遇。《意见》稿提出通过推动传统产业节能降碳改造、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程、加快产业发展数字赋能、强化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科技创新等路径,促进内江传统产业优势重塑和价值跃升。


要推动传统产业节能降碳改造。从终端排放来看,2020年,我市钢铁行业碳排放占全市碳排放的 55.8%;能源和建材行业分别占比15.0%、5.6%。从生产过程排放来看,钢铁和水泥是主要的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源。要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强化环保、能耗、水耗等要素约束,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重点推动钢铁、水泥、机械、电力、煤炭、陶瓷等传统行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


要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程。当前我市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2020年,煤品占全社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 68.6%;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1.56吨,是单位GDP能耗的2倍以上,推动煤炭消费量达峰与清洁替代,将是内江节能减碳的重要突破口。要加快工业终端用能“电气化”和“燃煤燃油替代”改造,大力倡导利用工业厂房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和储能系统,因地制宜推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生物质能利用。


要加快产业发展数字赋能。数据是新的重要生产要素。近年来,我市成功创建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和“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成四川省级政务云异地灾备中心;全市互联网出口总带宽已达到2300G,是国家骨干网枢纽节点和省内IDC集群节点之一;建成5G基站1919个,5G基站覆盖率排名全省前列,正在实施内江市智慧城市和大数据管理运营中心、移动川南大数据中心等“数字内江”重点项目建设,数字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基础扎实。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提升能源、资源、环境智慧化数字化管理水平,积极争取国家、省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综合试点,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创造新活力。


要强化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科技创新。从我市看,近年来成渝钒钛钢筋、《高端智能油气管道检测装备》等相关领域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但产业整体创新发展水平仍然不高、原创性技术供给不足、创新型领军企业不多、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程度不深等问题仍然存在。要推动页岩气、钒钛、氢能等领域产学研深度融合和协同创新,支持企业牵头组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联合体,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推进氢燃料汽车、钒电池、微电网、多能耦合、页岩气油基岩屑无害化处理、碳捕集与封存等新技术应用示范。


四是关于构建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良好生态。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根本要靠市场驱动,但也离不开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政府引导,即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保障。《意见》稿突出精准有效的政策导向,从开放合作、绿色金融、集聚发展、政策支持、工作机制等方面作出系统部署,为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营造了宜居生态环境。


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不能搞封闭的自我循环,必须大力提高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水平。要积极招引绿色低碳龙头企业。积极参与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深化绿色技术、绿色装备、绿色服务、绿色基础设施等方面交流合作,加强绿色低碳重大项目招引。


绿色金融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发挥着服务实体经济、助推绿色产业发展等重要作用。要有序推进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发,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和绿色信托,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低碳产业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


集聚发展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推动形成规模效应,增强区域产业发展韧性。要加快培育一批绿色低碳产业园区,争创一批绿色低碳示范园区。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绿色低碳产业联盟,引领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上下游协同配套,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企业成链集聚。


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倾斜和完善的工作推进机制。要在资源环境、研究开发、市场应用、人才引育、财政金融等方面给予精准支持;要加强工作统筹和力量整合,建立统计指标体系,完善考核激励机制,统筹推进全市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编辑:向素玉
责编:毛佳莉
审核:程云
评论
川预审P4FD-R04F-062D-80J0号 | 网络视听许可证2306165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210005号 | 川新备 06-090011 | 蜀ICP备08002296号 | 川公网安备 51100202000151号
@ 2005 - 2022 www.scnj.tv     关于我们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涉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链接 | 电话 0832-2119960 | 邮箱 sc-njtv@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