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举报
跟帖评论自律承诺
首页 ›› 热点

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四川如何持续发力?

时间:2023-08-16 16:21:11 来源:川观新闻

核心提示

从去年的宜宾三江口,到今年的广元翠云廊,连续两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谈及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搭建好制度框架,抓好制度执行,同时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巩固发展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如何完善制度建设?如何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做好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四川未来如何持续发力?8月14日,四川日报全媒体邀请省人大城环资委、生态环境厅、省林草局的相关负责人,广元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以及专家学者围绕上述问题展开了讨论。


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四川如何持续发力?

主持人

川观新闻记者 付真卿 田珊 王培哲 刘佳 张敏

圆桌嘉宾

杨晓明 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城环资委分党组书记、副主任委员

雷毅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党组成员

王平 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冉江洪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四川省动物学会理事长

赵廷延 广元市生态环境局局长

扛起“上游责任” 体现“上游担当”

四川如何交出美丽新答卷


记者:如何看待四川在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的定位?这个定位未来有怎样的发展变化趋势?

杨晓明: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的深切厚望和殷殷嘱托,深刻阐明了四川在全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为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我们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四川的时代重任,进一步从全国大局把握自身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使命,始终着眼全局、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把握“省之大计”,以最坚决的行动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厚望嘱托转化为强国复兴的担当贡献。

雷毅:四川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是长江、黄河上游的人口大省、经济大省,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四川境内流域面积约占长江流域面积的1/4,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1368条,湖泊1000多个,被誉为“千河之省”,是全流域中干流长度、界河长度、流域面积第一的省份。同时,四川还被称为“生物多样性宝库”,是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深情牵挂四川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我们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担当起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历史使命,高度重视四川独特生态地位,在减污、降碳、扩绿、增长上持续发力,进一步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努力绘就巴山绿、蜀水清、天府蓝的美丽四川画卷。

王平:从林草资源体量上看,四川林地面积3.81亿亩,居全国第一位;全省有脊椎动物近1300种,约占全国总数的45%以上,兽类和鸟类约占全国的53%。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45种,占全国的39.6%,居全国之冠。据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四川省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1387只,占全国野生大熊猫总数的74.4%,种群数量居全国第一位。

从四川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都体现出四川在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的重要位置,要将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作为全省生态建设的战略定位,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记者:近年来,四川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

杨晓明:近年来,在省委和省人大常委会党组的领导下,我们先后以共同立法、协同立法等形式,制定出台沱江、赤水河、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条例或决定,不断织密织牢生态环保法治网;开展水、大气、土壤、固废等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坚持问题导向、发扬斗争精神、加强工作督导,巩固提升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持续深入推进省级生态环保督察,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坚决守牢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刚性底线;持续开展“四川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以法治力量护航长江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切实筑牢和优化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作出四川贡献。

雷毅: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明确要求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鲜明导向。一是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四川共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4.8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幅员面积的30.59%,涵盖了全省生态功能极重要区、生态脆弱区和生物多样性分布关键区。二是加强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截至2022年底,全省累计建成了32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和8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其中,2022年12个市、县(区)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数量居全国第一。三是严格自然保护地监管。我们与省林草局等部门科学调整自然保护地,组织开展“绿盾”行动,会同有关部门推动生态环境问题核实整改。

王平: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林草系统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坚决扛起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的政治责任,在生态保护、生态安全、生态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生态保护措施更加有力。林长制责任体系全面落地,同时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进展顺利。二是生态安全基底更加牢固。全省林木覆盖率达51.84%,森林覆盖率连续增长达35.72%,森林蓄积量达到18.95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82.57%。湿地保护和荒漠化治理成效显著,认定国际重要湿地3处,划建湿地自然保护区32个、湿地公园55个。较上一个监测周期,全省荒漠化面积较上个监测期减少47.17万公顷,减少23.59%。三是生态发展不断加快。竹、油茶等产业加快发展,同时启动“天府森林粮库”建设,力争到2030年,盘活林地1亿亩、生产林粮2000万吨、实现产值3000亿元。

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记者: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做好,搭建好制度框架、抓好制度执行很重要。近年来,四川在制度建设方面有哪些成效、经验?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杨晓明:生态环境问题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需要在制度上采取适应性的措施。为此,我们不断完善跨区域、跨流域生态环境协同立法机制,加强与相邻兄弟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沟通联动,积极开展生态环保领域跨区域、跨流域协同立法,适时组织联合开展执法检查,形成生态环保共管、共治、共享的良性格局。比如,针对赤水河流域保护中云、贵、川三省资源禀赋、发展需求、功能定位、产业布局、保护方式和执法标准等存在较大差异的问题,三省同步实施“共同决定+条例”,使流域层面的整体治理效能最大化。“四川条例”+“重庆决定”的协同立法模式,也为川渝共治共建共管嘉陵江提供了保证。我们还与陕西、甘肃一起开展协同立法,为强化大熊猫野生种群及其栖息地保护,协同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助力。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强法治供给,优化法治保障。

雷毅: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安排部署,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部署,统筹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任务落地落实,在生态修复、环境监测、环境监管、环境责任等领域建章立制,先后出台30余个改革方案和50余部地方法规、政策、规划,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基本建立。以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为例,2017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按照“部门管理、分级建设、全省覆盖”的建设模式,围绕水、气、土、生态、污染源等要素,建成监测点位2.8万余个,构建起“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了市县城市、主要干支流监测点位全覆盖。今年入夏以来,四川开展的夏季大气环境质量攻坚行动,“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网络建设初见成效,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提供了坚强的数据支持,尤其是在精准预测大气环境质量和精准溯源等方面积累了重要经验。

王平:林长制是近年来林草资源管理的重大制度创新,我们积极探索,不断完善,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组织体系全面建立,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林长制制度体系逐步完善,为全省林长制顺利运行提供基本制度支撑;三是林长制考核激励有序推进,修订完善四川考核办法并组织完成年度考核,考核结果纳入省政府对市(州)政务目标考评内容。下一步我们围绕保护发展森林草原资源目标任务,创新完善林长制各项配套制度,以及林长制督查、“三单一函”、部门协作等机制。不断优化基层网格化管理体系,推动乡镇林长办实体化运行。还将修订完善林长制考核办法,研究制定省级林长制激励政策,指导各地出台激励措施;协调争取将林长制纳入各级党校干部培训内容,进一步加强宣传。

冉江洪:近年来,四川一直重视法规和制度建设,本人也参加了一些法规的制定与论证。比如,为了加强大熊猫国家建设,四川省先后出台了《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办法》《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条例》。此外,《四川省重要湿地认定办法》的制定,对于进一步规范湿地管理和提升湿地保护成效提供了支撑。但在制度执行层面仍面临一些问题,因为保护是一个系统工作,涉及到部门层面,需要通力协作、共同努力才能做好;同时,基层保护管理机构的设施和人员能力都还不足,还需要大幅度提升。

赵廷延:近年来,广元加强蜀道翠云廊古柏等重点区域古树群保护,实行古树名木行政首长离任交接制度,翠云廊平均年龄1000岁的古树有7803棵。此外,修订和出台了多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地方法规,如《广元市白龙湖亭子湖保护条例》《广元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广元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等加强生态环境法制保障。与此同时,创新实施环评审批“五办制度”、生态环境“四步”执法、信访处置“三见面一到场”等制度机制。下一步,广元将继续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记者: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这一方面,四川需要如何努力?

冉江洪:四川的各种自然保护地、科普教育基地,比如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博物馆等都是很好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载体。同时,一些民间团体也在以多种形式开展生态文明思想的教育与宣传,对提升公众的保护意识作出了积极贡献。我认为,下一步还应继续加强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同时,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走进校园,提升全民的保护意识。

赵廷延:广元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环保宣传工作,在六五环境日、全国低碳日等时间节点,开展一系列线上线下活动,尤其重视青少年环保教育,建成了全省首个生态环保体验馆,每年接待青少年约6500人次,并常态化开展环保宣讲进校园等活动。同时,积极引导公众参与,组建环保志愿者队伍,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大力推行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活动,今年截至目前已有246人参与;实施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制度,引导公众参与环境监督。下一步,广元还将不断创新宣传形式、开发宣传产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建立完善的环境参与制度体系,充分发挥环保组织的功能,营造公众积极参与的社会氛围。

评论
川预审P4FD-R04F-062D-80J0号 | 网络视听许可证2306165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210005号 | 川新备 06-090011 | 蜀ICP备08002296号 | 川公网安备 51100202000151号
@ 2005 - 2022 www.scnj.tv     关于我们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涉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链接 | 电话 0832-2119960 | 邮箱 sc-njtv@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