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石匠为何被称“壮士”?丨百年百篇
时间:2021-05-24 10:11:29 来源:封面新闻1957年的一个冬日,寒风如刀锋一般锋利,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一个工地上一片热火朝天,一座高大的纪念碑建筑已具雏形。这时,工地上出现了一位身披大衣、浓眉大眼的中年男人,他看到正在现场雕刻的河北曲阳县石匠刘秉杰手被冻裂了,伤口正在流血,于是立即指示指挥部为石匠们每人每天供应二两白酒,以驱寒解乏。刘秉杰一眼认出,站在他面前的人,正是周总理。
周恩来此行专程来视察人民英雄纪念碑修建的工程进度。他看到工人们在室外冒着严寒工作非常辛苦,专门叮嘱后勤人员每天下午必须按时把烧酒发放给石匠,而且一定要看着他们把酒喝下去。当时,周总理还握住石匠的手说:“英雄们创造了历史,雕刻家们创造英雄,你们的双手在雕刻历史呀。”
第二年4月,石匠们的双手让这座丰碑拔地而起,把历史定格在一幅幅浮雕之上,承载着整个国家对英雄先烈的纪念与缅怀。
奠基
开国大典前一天
确定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
在讲述石匠与丰碑的故事前,我们先让历史的镜头回闪到1949年9月30日,开国大典的前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中央美院教授、《永恒的象征,人民英雄纪念碑研究》作者殷双喜介绍:当天下午六点左右,投票决定以后,全体政协委员就坐车到天安门广场举行纪念碑奠基典礼:“奠基典礼选在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前一天,非常有纪念意义。表明新中国成立的一开始就没有忘掉我们的人民英雄和先烈。正是由于他们的奋斗和奉献,才有新中国。”
1949年9月30日,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典礼上,毛泽东挥锹为纪念碑奠基。
当天,由毛泽东宣读碑文,并亲手执锹铲土,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埋下了第一块基石。
从1949年9月30日奠基,到1952年8月1日正式动工,中间三年时间,负责建造工作的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向全国征选建造方案。主导设计的梁思成先生本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认知,力排众议,他在病榻上写就的关于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理论阐述,最终为纪念碑的设计风格定下了基调。
“灯塔”
人民英雄纪念碑
是游北京必去打卡地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由毛主席起草,周恩来书写。这段铿锵的文字是:“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如果把1840年到2021年的这181年时间比喻成一条大河,人民英雄纪念碑就是矗立在岸边的一座不灭灯塔。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过去,同时也昭示了我们的未来。在这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新世纪,我们从这座史诗般的建筑上更能看到气壮山河的时代巨浪。
时至今日,去北京旅游的人,必去的打卡地就是天安门广场。而在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仪式,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下缅怀人民英雄,这些都是不可磨灭的人生经历。
取石
花岗岩的碑心石
斧凿刀刻了匠人之魂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基占地面积约为3000平方米,碑高37.94米,用17000多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砌成。正面(北面)碑心是一整块花岗岩,长14.7米、宽2.9米、厚1米、重60.23吨。在这块最有民族向心力的磐石上,记录着人民英雄创造的血与火的历史。从共和国的缔造者,到艺术家和时代精英,再到每一位民间艺人和无名石匠,无不倾情而为,给我们留下这样一座不朽的丰碑。
人民英雄纪念碑60多吨的碑心石是从一块320吨重的花岗岩上切下来的。碑心石采自青岛崂山,它从山体中分离出来的过程非常艰难。最终,被称为崂山“石神”的老石匠李开山想出妙计:首先,将碑心石外围处理干净,使之凸显,在石料底部打入钢钎,同时放置千斤顶,然后,将孔中凿进楔子,由几十名石匠持重锤同时锤击加压,场面非常壮观。
人们历尽艰辛,耗时七个月,在7000多名石匠的共同努力下,重达300多吨的碑心石终于成功从山体中脱离。随后这块巨石又经过数次“瘦身”,以方便铁路运输,最后耗费了很长时间才从青岛运往北京。碑心石出了北京西站后,石匠们用传统的滚木方式运输,用钢管交替铺垫,花了三天才将碑心石一点点挪到了天安门广场的纪念碑工地。
匠人
当年参与者多已离世
幕后英雄将被历史铭记
今天人们眼中所见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既庄严又不失华美,碑身挺拔,下层小须弥座镶嵌八幅汉白玉浮雕,分别记录着“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这些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历史大事件,生动地反映了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历史。浮雕上塑造的172个人物形象中,没有一个历史名人。为何会如此?只因“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是历史真正的主人”这一理念不断强化,表现群体而不是表现个体成为共识。
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者合影
殷双喜说,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过程中,有一批不为人所知的石匠,对纪念碑的浮雕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是一批优秀的民间雕刻艺人,理应与画家、雕塑家一样,为历史所铭记。”
参与雕刻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石匠有近百名,他们很多来自河北的曲阳县和武强县,都是中国有名的雕刻之乡。2015年,曲阳雕刻研究者韩振书就曾介绍,“60多年前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石雕工作的曲阳石匠都是当时技艺最成熟最精湛的工匠,年龄多在30岁至50岁之间,所以至今仍健在的几乎已经没有了。”
匠心
毛泽东曾在工地看望石匠
亲笔写下“壮士”两字
2012年,参与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河北武强县老石匠辛庆普去世。他生前曾多次和后辈们聊起过自己当年的经历,“组成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石头近两万块,都由我们石匠加工制作。”
让辛庆普感到荣耀、一生难忘的事,是他在工地见到了毛主席。当时,毛泽东经常到工地视察工作,其间还观看了工人们的拔河比赛。比赛结束后,毛泽东见到辛庆普的同乡席书琴等人获胜,连称他们是“壮士!壮士!”当时,毛泽东还亲笔在红纸上写下“壮士”两个大字,送给了席书琴和他的工友们。
参与雕刻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石匠辛庆普
1958年5月1日,人民英雄纪念碑完工以后,周总理曾发出指示:“石匠是国家的宝贝,他们和外国雕刻家相比,毫不逊色,应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要把他们留下来。”在周恩来的具体关怀下,以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雕刻工程的主要石匠艺人为骨干成立了北京建筑艺术雕塑厂,由此造就了新中国第一代雕刻艺术队伍的骨干力量。
纪念碑浮雕设计稿中“武昌起义”的创作者、雕塑艺术大师傅天仇曾说,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创造了世界级“三绝”:
——这座国家级纪念碑的奠基仪式在开国大典之前举行,实属罕见,称为一绝;
——在纪念碑浮雕工程完成二分之一时,停工三天,组织数万群众观摩并提意见,然后将意见集中后再进行完善与修改,而如此大规模征求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这可谓是世界首创,此为第二绝;
——在纪念碑即将落成时,前往参观瞻仰的群众每天达十万人次,这也是世界上少有的,这是第三绝。
“今天所看到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并不是先建成天安门广场再进行设计的,而是根据未来广场可能达到的规模来设计的。这在世界广场建筑史上是没有先例的。”《永恒的象征:人民英雄纪念碑研究》作者、中央美院教授殷双喜如是说。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虽然这些石匠已不在人世,但他们生前留下的伟大作品却永远接受着膜拜。倾注了他们心血和汗水的雕塑,清晰展现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浴血奋斗的艰辛历程,折射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