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举报
跟帖评论自律承诺
首页 ›› 内江本地

把自己“种”进这片土地里——驻村“第一书记”周澜的《永富村民情日记》

时间:2025-08-27 18:05:29 来源:i内江


推进乡村振兴,广大驻村干部功不可没。他们既是乡村振兴的见证者,更是投身一线的实践者。


自被派驻威远县连界镇永富村担任“第一书记”以来,内江市农业农村局下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周澜用心用情用劲,为村民办实事、解难题,为乡村谋发展,用汗水书写乡村振兴答卷。皮鞋换胶鞋,磨破边的《永富村民情日记》,见证着周澜在永富村一年来村子的变化、个人的蜕变。从解决17个岗位到分发68400元收益,从修通284米山路到带火乡村旅游……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背后,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下面就来看看周澜的驻村实录。


2024年7月的那个清晨,当我把最后一本《乡村振兴政策汇编》塞进双肩包时,窗外的城市还浸在晨雾里。汽车驶离市区的那一刻,导航显示距离永富村102公里,但我知道,这102公里丈量的不只是空间距离,对于在办公室敲惯键盘的我来说,即将奔赴的穹窿山区,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平行世界”。


双肩包的拉链卡在最后一格,就像我当时忐忑的心情:从没摸过锄头的手,能握住村民的信任吗?连玉米和高粱都分不清的城里人,真能帮山村里的老乡们找出路吗?直到双脚踩在永富村滚烫的土地上,看着村委会三三两两聚集的村民,他们打量的目光里既有期待也有疑虑,我才真正意识到:驻村不是简单的工作调动,是要把自己整个人“种”进这片土地里。


“岗位何时能落实?”
17双眼睛里的民生时速战


2024年7月的永富村,蝉鸣裹着泥土气息扑面而来。当我这个城里来的驻村干部第一次走进脱贫户周大哥家时,他搓着布满老茧的手,眼神躲闪着问:“周书记,我们报的公益性岗位还有希望不?”隔壁易大爷扶着门框补充:“都等了3个月了,地里的活忙不过来啊。”


走访中,17双期盼的眼睛像针一样扎在我心上。村干部解释“报上去等答复”,于是当晚我就把自己关在村办公室,翻出镇政府通讯录逐个打电话。当负责同志提到“指标紧张”时,我几乎是抢过话头,这不是指标问题,是17户家庭的饭碗问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过渡期到了最后啃硬骨头的时候,咱不能让政策卡在“最后一公里”啊!


电话从黄昏打到月上树梢,我把17个名字工工整整抄在笔记本上,每念一个名字就想象一次他们劳作的模样。第三天清晨,镇里传来消息:“全部上岗!”通知下达那一刻,陈大叔骑着农用三轮车冲进村委会,车铃铛响得比过年的鞭炮还脆:“周书记,我被分到护林员岗位了!”看着他们戴着红袖章在村道上巡护的身影,我突然懂了:驻村不是坐在办公室画蓝图,是把村民的急难愁盼掰碎了,揉进每一次沟通、每一个奔波里。


“68400元为何迟发?”
账本里藏着的民心试金石


驻村第23天,脱贫户廖大嫂拽着我往仓库走:“书记你看,这玉米囤都快空了,说好的集体收益咋还没影?”推开堆放着账本的旧木柜,灰尘在光柱里飞舞,两本泛黄的协议格外刺眼——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资收益项目的分红协议,落款日期停在2023年12月。



村会计搓着手解释:“项目方说资金周转困难。”我翻开协议逐字核对:“协议写着每年6%收益,60%分给村民,哪来的周转困难?”当晚我把村“两委”成员聚拢在会议室,把收益计算表摊在桌上:“183名村民,其中90户164人是脱贫户,这笔钱是他们的救命钱。咱们算的是数字,村民等的是米缸啊!”


连续三天,我带着村干部蹲守项目方办公室。当对方拿出“困难说明”时,我指着窗外农田说:“您看那片茶园,去年干旱时廖大嫂凌晨3点起来浇水,她等分红不是等零花钱,是等给孙子交学费!”第四天清晨,银行转账短信响起时,村委会院子里已经站满了村民。陈大爷捏着分红存折手直抖:“900块,刚好够买3头猪崽!”


分发现场我悄悄算了笔账:68400元÷183人=374元/人。但这不是简单的数字除法,当廖大嫂把分红换成新书包时,当脱贫户们用这笔钱买了鸡苗时,我突然明白:集体收益的每一分钱,都该是丈量民心的尺子。后来,村委会墙上多了块分红公示牌,每月更新时,总有村民戴着老花镜凑近了看,那认真的模样,比任何奖状都珍贵。


“284米路如何成致富路?”
穹窿山里的桐花逆袭战


站在高顶寨古寨墙上远眺,万亩桐花像雪片般铺满山谷,穹窿地貌的鬼斧神工震撼无比,可通往山脚的284米土路却坑坑洼洼。徒步游客抱怨:“车开到一半就陷进泥坑,这美景看得太费劲!”村民李大爷背着山货叹气:“鲜笋运不出去,只能便宜卖给贩子。”


我揣着航拍的桐花视频跑了5趟镇政府,又带着调研报告敲开派出单位大门。当有人质疑“就284米路,值得这么折腾?”时,我打开手机相册:“您看这张照片,上海游客蹲在泥地里拍桐花,鞋上全是泥还说太美了。如果路修好了,这些游客能带火多少山货?”


经过多次向政府部门汇报、与派出单位协调,并积极对接组织部门沟通项目可行性,以工代赈项目终于在反复研讨后获批。与领导确认施工计划后,这条路即将正式开工,预计今年内就能修好。


如今,虽然施工机械还未进场,但是我已经每天带着笔记本记录村民的期盼:黄大哥想等路通了把自家的土货卖给游客,张大哥琢磨着开发徒步路线。我举着手机给村民看航拍视频:“家人们看这漫山雪白的桐花,等路修好了,小车能直接开到天梯!”


数据不会说谎:光是“桐花路待修”的消息传开后,就有成都游客提前打听通车时间,上海背包客留言“路修好立刻来下单笋干”。黄大哥的山货摊前提前挂起了二维码,他晃着手机笑:“现在先让游客记着咱村,路通了生意准火!”站在待修的土路上,我突然读懂了“要致富先修路”的深意,这284米连接的不只是山脚到古寨,更是村民们对美好生活触手可及的向往。


驻村1年,我的皮鞋换成了胶鞋,办公桌上多了本磨破边的《永富村民情日记》。从解决17个岗位到分发68400元收益,从修通284米山路到带火乡村旅游,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却让我真正明白:驻村不是轰轰烈烈的口号,是把自己当成永富村的一棵树苗,深深扎进泥土里,用真心浇灌,才能在乡村振兴的土地上,和村民们一起种出属于这片土地的春天。


如今,我正和村“两委”筹划着桐花节的文创产品,笔记本上又列满了新的待办事项,或许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过渡期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答卷从来没有标准答案,但只要始终把村民的需求写在第一页,每一个用心用情的脚印,都会成为答卷上最生动的注脚。

记者:张小丽
编辑:唐中明
评论
川预审P4FD-R04F-062D-80J0号 | 网络视听许可证2306165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210005号 | 川新备 06-090011 | 蜀ICP备08002296号 | 川公网安备 51100202000151号
@ 2005 - 2022 www.scnj.tv     关于我们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涉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链接 | 电话 0832-2119960 | 邮箱 sc-njtv@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