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技术奔走田间地头,内江这位农技员帮助贫困村成为省级“四好村”!
时间:2019-12-28 13:22:51 来源:内江头条

▲独家视频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驻村书记、驻村干部,但是“驻村农技员”这个词也许对很多人来说都比较陌生。作为扶贫攻坚一线的精准技术力量,驻村农技员主要是为农村农业生产带去精准的种养殖技术,帮助村民依靠产业增收致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一位驻村农技员——郑才蓉,一起来看看在她驻村的这段时间里,发生了些什么故事。

位于威远县高石镇的禾丰村,是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全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425户1191人,其中贫困户73户,几乎占据了全村的六分之一。然而走进这里,看到的却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成片的枇杷园、柑橘园,波光粼粼的各类水产都昭示着这个贫困村发生的巨大变化。而这一切变化里,驻村农技员郑才蓉可谓功不可没的。
郑才蓉,现任威远县植物检疫站站长。2015年9月,她响应国家脱贫攻坚的政策号召,成为了威远县农业农村局下派到高石镇禾丰村的驻村农技员。从此她扎根基层,与“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一起,进村入户,为贫困群众送技术、送产业、送温暖,助力并亲眼见证这个曾经的贫困村,一步一步成为如今人人称道的省级“四好村”。初冬时节,禾丰村鱼摆摆水产养殖合作社的鱼塘边,一排排自动投饵机正在工作,随着一颗颗饵料喷发而出,一条条鱼争先恐后的涌了过来。郑才蓉从旁边的容器中舀出一瓢饵料,仔细的看了看,又与养殖户详细的说起了鱼的增氧事宜。由于该合作社实施的是低碳循环流水高密度水产养殖,增氧问题尤为重要,因此郑才蓉隔一段时间就会来了解情况。从水产养殖合作社出来,郑才蓉又来到了村里枇杷种植基地,此时正是枇杷开花时节,一朵朵小白花时不时的探出枝头,给这个寒冬增添了一些生机。由于担心连日来的低温天气会对枇杷挂果产生的影响,为确保种植的枇杷树获得丰产,郑才蓉特地对种植户交代了一些冬季管理的注意事项。
看着在枇杷林里侃侃而谈的郑才蓉,很难想象,在担任农技员之前,她其实是一个从未接触过农业的打字员。那时郑才蓉是县农业局植保站的打字员,后来随着电脑的普及,专门的打字员逐渐取消,郑才蓉也因此被调整到了农业技术岗位,而这对于从未涉足农业的她来说挑战不小。好在郑才蓉的丈夫就是农学专业毕业,家里有不少关于农业方面的教科书。于是郑才蓉就从零开始,不断学习农业方面的知识。此外,她还主动申请和老同志下乡调研,将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
因为热爱学习、喜欢钻研,这份工作她一干就是二十多年。直到2015年,按照扶贫工作要求,她和全县众多农技员一样,被派驻到高石镇禾丰村成为了一名驻村农技员。尽管有压力,但郑才蓉更有动力。上任以后,她马不停蹄地跟着村干部一起下村入户,挨家挨户地了解村民们家中的生产情况,然后根据村里的发展规划,提出合理的产业建议。
经过大量的走访调查,村里决定沿袭禾丰村种植枇杷的历史,将其做大做强,然后配套发展水产种植、果蔬种植等,郑才蓉负责为大家提供技术支持。然而,大家并不知道的是,在此之前,郑才蓉擅长的是水稻、油菜等粮食作物的种植研究,而对于水产,果树种植栽培,她还从没有接触过。要想教会村民,自己就得先成为专家。为了搞好村里的产业发展,郑才蓉翻阅了大量的相关书籍,还虚心请教同事,恶补相关知识。好在有二十多年的农业基础,她学起来触类旁通,很快就掌握了相关的专业知识。因为自己也是初学者,郑才蓉更懂得其他村民们容易遇到哪些难点,什么地方最容易出问题,所以在技术指导的时候,她能更加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张友良是禾丰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为了改变生活窘境,张友良流转了几十亩土地用于西瓜种植,但因技术不成熟,发展初期遇到了不少困难。郑才蓉得知情况后多次到他家中走访,深入田间地头,实地了解西瓜种植情况,给他送来合适的化肥和适用的农药,同时教他科学种植技术。在郑才蓉的帮助下,张友良的果蔬种植渐入正轨,并于2016年成功脱了贫。
令郑才蓉最为欣慰的是,张友良在掌握了种植技术后,又将种植技术传授给附近邻居和村民,帮助其他的贫困户发展产业。
从贫困户到脱贫户再到农村家庭能人,张友良在郑才蓉的帮助下,走出了一条致富路。而张友良的转变,只是郑才蓉在禾丰村进行农村家庭能人培养的一个例子。通过郑才蓉3年的尽心尽力培养,如今禾丰村已有24名农村家庭能人,同时带动了258名小面积种植养殖“新星”。
驻村以来,通过办农民夜校和走访等方式,郑才蓉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运用自己所学,投身农业,将自己所得全部教给了广大群众,让他们学会科学种养。但她也有不懂的时候,每每此时,她便查资料、问有关专家,直到将问题弄懂、吃透,再传授给群众。在她的努力下,禾丰村的特色水产养殖产业、枇杷产业、无花果产业也蒸蒸日上。
在村民们看来,郑才蓉驻村,难得的是一份对贫困群众坚持不懈的帮扶之心。郑才蓉有眩晕症,有次生病了在医院打吊针,村民给她打电话问一些技术问题,她依然及时讲解,身体好转后又到村实地指导,从2015年到现在一直这样,难能可贵。
如今,禾丰村这个曾经基础设施落后、村集体收入为零、贫困发生率较高的穷山村,经过郑才蓉和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的尽心帮扶,基础设施条件大幅改善,各类产业蓬勃发展,村里70户171人实现脱贫,全村也于2016年底退出贫困村行列。郑才蓉本人也因此获评2017年度四川省脱贫攻坚“五个一”先进个人。 [记者手记]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驻村农技员,郑才蓉给禾丰村带去的不仅是农业技术,更多的是改变村里落后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以及农户“求物不求技术”的思想观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郑才蓉就是这支队伍其中的一员。我们相信,在千千万万的“郑才蓉”们努力下,我们离“三农中国梦”已经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