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遗迹 | 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堂(碑)
时间:2021-04-25 11:57:10 来源:内江广播电视台成渝铁路是新中国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为纪念十万筑路民工的历史功绩缅怀筑路英雄,1953年,当时的西南铁路局拨款委托地处成渝线中心段的四川内江市修建了“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堂”。次年又修建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碑,这也是迄今我国境内唯一一座纪念民工的建筑。

4月21日,记者在内江城区梅家山上看到,高约14米的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碑庄严矗立,与不远处红色外墙的纪念堂遥相辉映。纪念碑外表已经风化、甚至部分表面有些脱落,但斑驳中却见证着成渝铁路的光辉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为改变西南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中央决定在成都与重庆之间开建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条铁路,这就是全长505公里、横贯四川盆地中部的成渝铁路。

1950年6月,成渝铁路开建,先后有10余万民工参与其中。当时,四川刚解放不久百废待兴,面对物质条件的匮乏与技术水平的落后,充满干劲的筑路大军却从未低头。生活条件艰苦,民工们就住在猪圈羊圈里休息;技术条件差,他们就用铁杆用竹筐用手完成铁轨的铺设。在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堂里,一张工人们结对拉锯制作枕木的黑白图片就生动再现了当时的劳动场景。

据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主任申福建介绍,修建成渝铁路需要100多万根枕木,当时四川人民发起了捐枕木的运动,一共捐献出了129万根枕木,同时民工们每个劳动日的报酬只有8斤大米,但是大家没有任何怨言。

时间一晃就到了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全线通车,耗时仅两年。为此,毛泽东同志欣然题词:“庆贺成渝铁路通车,继续努力修筑天成路。”成渝铁路通车以后,沿线的经济发展受益匪浅。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初,成渝铁路沿线年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从通车前的183.2元提高到了3218元。

几十年过去了,而今的交通路网早已不是当初可比,社会经济更是飞速向前发展。而梅家山上巍峨的石碑和矗立的纪念堂,依旧挺立在那里默默诉说着那段光辉历史,成为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更多详细内容请关注大内江APP!

| 记者: | 潘皓 |
| 视频: | 杨珩 |
| 编辑: | 李寒冰 |
| 校对: | 郭扬 |
| 责编: | 黄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