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举报
跟帖评论自律承诺
首页 ›› 内江本地

红色人物丨隆昌党史人物传——沈寄踪

时间:2021-05-01 09:23:02 来源:我是隆昌



图片


中国共产党隆昌历史


人物传


沈寄踪传略


图片


沈寄踪


沈寄踪(曾用名鲁侯、纪踪),生于1919年3月25日,湖北省天门县人。沈寄踪自幼记忆过人,喜爱文学。10岁时,随父母举家迁往沈阳。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随家人先后逃亡到威海卫、青岛、南京、武汉等地,沿途目睹了侵华日军的种种罪行和人民颠沛流离的生活,激发了他强烈的爱国热情。在南京、武昌上高中期间,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以自己逃亡路上的所见所闻唤起民众的抗日热情。


1938年9月,沈寄踪为了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应朋友之邀辗转来到四川宜宾柏溪镇小学任教。在那里,他把学生带出课堂,向他们讲解中国历史和抗日救国的道理。1939年2月,经彭咏兴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同罗炳怀等人一道离开宜宾前往江津朱家沱小学任教,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40年2月与罗炳怀结伴来到璧山,罗炳怀带着沈寄踪写的找党组织的书面材料到重庆八路军办事处汇报,周怡接待了罗炳怀,嘱咐他们在璧山坚持隐蔽,等待组织。于是,沈寄踪在璧山坚持下来,先后担任壁山县立女子学校教员、璧山导报编辑、川康公路线社会教育总队研究员、璧山渝北日报社主笔。1944年1月,沈寄踪怀着出书办社抗日救国的理想来到重庆沙坪坝,办起了青年中国出版社,出版社开办不到半年便倒闭。


1944年9月,沈寄踪经钟朗惺的一名在隆昌县政府任财政科科长的学生介绍,来到隆昌乡师校任教,兼作《隆昌人报》编辑。在乡师校,他与先到乡师校的共产党员刘作先、蒋启予一起,认真贯彻执行“三勤”、“三化”原则,不但在乡师校站住了脚,隐蔽了自己,而且同“三青团”斗争,争取了大批青年学生,为革命积蓄和输送了力量。沈寄踪教国文,将国文教学与宣传进步思想结合起来,自编了《国文新讲》教材,除课本知识外,选讲了高尔基的《海燕》、茅盾的《白杨礼赞》等许多进步文学作品。他讲课生动风趣,引古涉今,学生非常感兴趣,听得津津有味。在他的传授下,进步思想不知不觉渗透到学生头脑中,乡师校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沈寄踪还与刘作先、蒋启予一道,组织学生秘密成立了海燕社,创办了《海燕》《原野》壁报,吸引了一大批要求进步的学生。抗战胜利后,刘作先、蒋启予、沈寄踪与中共南方局取得了联系,按照南方局领导的指示,建立了党小组。1945年11月,根据党小组的决定,沈寄踪执笔以中国人民反内战同盟的名义写了《吿全国同胞书》,揭露国民党假和谈、真备战的内幕,秘密刻印了数百份,散发到成都、重庆、内江等地,《新华日报》作了全文转载。1945年,乡师校被列为南方局青年工作据点。


1947年1月,形势急剧恶化,沈寄踪被迫离开隆昌前往重庆,先后在载英中学(今重庆第四十六中学)、南林中学、南林学院工作。1948年底,沈寄踪与川东党组织负责人周育民接上组织关系。1949年1月,成立中共南林学院支部,沈寄踪担任书记,负责南泉地区6所大中学校的学运工作。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后,沈寄踪担任了重庆市军管会文化接管委员会联络员。1950年起,先后担任重庆市教育局初等教育科科长、计划科科长、办公室主任等职。1956年调重庆广播电台工作,任文艺部编辑。1972年11月,因病退休,1982年12月改为离休,1992年6月经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批准享受副地厅级政治、生活待遇。


2008年8月3日,沈寄踪在重庆逝世,享年89岁。



编辑:阳治
校对:毛佳莉
责编:程云
评论
川预审P4FD-R04F-062D-80J0号 | 网络视听许可证2306165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210005号 | 川新备 06-090011 | 蜀ICP备08002296号 | 川公网安备 51100202000151号
@ 2005 - 2022 www.scnj.tv     关于我们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涉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链接 | 电话 0832-2119960 | 邮箱 sc-njtv@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