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举报
跟帖评论自律承诺
首页 ›› 内江本地

一“麦”相传 造富一方

时间:2023-09-18 16:33:36 来源:内江广播电视台


近日,中共内江市委、内江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给予内江市农业科学院集体记功奖励和表扬黄辉跃等12名同志的决定》,对内江市农业科学院及其小麦研究团队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的突出贡献进行了表扬,勉励其再创佳绩、再立新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市农科院小麦研究团队,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



在内江市农业科学院的研究所里,市农科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黄辉跃正带领团队成员进行考种。这仅是小麦研究中的一瞬,但小麦研究团队却要从成百上千袋种子中,一粒粒挑选,确保留下最饱满、优质的种子,为培育优良品种打下基础。作为小麦研究团队的带头人,黄辉跃是团队中最优经验,也是与小麦打交道最久的,他告诉记者,农业科研必须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才能有所成就。



市农科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黄辉跃向记者介绍告诉记者,“首先这个品种选育,需要经过8—10代,经过夏繁加代,初步选育稳定的品种,也要10代以上,时间四年以上,加上我们参加区域试验的时间一般是三年,总共就七年了,然后推广应用,一般要三到五年,这样才能见成效,这样一下来,我们要形成一个好的成果,取得好的成效,一般要十年以上。



种植周期内,小麦品种选育工作几乎贯穿始终,因此,光耐得住寂寞还不够,还得要吃得了苦。小麦种植期间,团队成员几乎隔一天就要到地里蹲着。特别是“五一”前后,正值小麦灌浆成熟落黄,此时各种病害易于识别,穗子大小、籽粒饱满程度等农艺性状充分显现,是选种关键期。这时,黄辉跃和团队成员从早到晚都要蹲守在田间,在成千上万株植株中一株株观察、记录。即便如此,也不一定能选出到理想的育种材料。



市农科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黄辉跃告诉记者,“这个选种我们说它是有一个概率问题,我们通过亲本杂交之后,它的后代多数都是(具有)不良性状,只有少数植株它是可用的材料,才是理想的(材料),所以我们做了上千的组合,选了上万个材料,才有可能选到一个比较有用的材料,也有可能一个材料都没有用,所以这个品种选育对我们来讲万里挑一。



几番磨琢方成器,十载耕耘自见功。从2003年起,黄辉跃就带领团队历经数十年钻研、上万个杂交组合,先后培育出双抗小麦新品种“内麦8号”、小麦抗病品种内麦9号、内麦11号、内麦836等。今年5月,内江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高产广适兼抗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新品种“内麦416”,经过中国农科院等单位在全国多年多点鉴定,抗病性突出,最终入选国家小麦育种联合攻关抗病小麦新品种和新种质目录,并分别在12个抗条锈病品种 (系) 中位列高抗级别首位,在30个抗白粉病品种 (系)中位列中抗级别首位。



市农科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黄辉跃表示,“内麦416”比原来审定的内麦8号,内麦9号品种,这个抗病性还增加了一个“赤霉病的抗菌性”属于兼抗品种,另外这个品种还有个突出的特点,氮磷高效,对肥料的利用它很高,特别适合于丘区,相对瘠薄的土壤使用。



据悉,“内麦416”已经在东兴区石子镇繁育示范。该品种较一般品种增产10%,亩产达到400.3公斤。据统计,“内麦”系列品种15年次被遴选为全国或四川主导品种,在长江上游冬麦区快速推开,种植面积达到5000万亩,增产小麦近100万吨,新增经济效益19.48亿元,有效保障了我国粮食安全。


版权声明.jpg

记者:严佳佳 刘野
编辑:钟欣航
责编:刘远倩
审核:王雨
评论
川预审P4FD-R04F-062D-80J0号 | 网络视听许可证2306165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210005号 | 川新备 06-090011 | 蜀ICP备08002296号 | 川公网安备 51100202000151号
@ 2005 - 2022 www.scnj.tv     关于我们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涉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链接 | 电话 0832-2119960 | 邮箱 sc-njtv@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