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睹为快!内江这处景点可望5月完成改造
时间:2024-04-12 15:04:26 来源:封面新闻2023年2月,内江市东兴区灵芝岩-石门寺摩崖造像被列入第一批四川乡村石窟文化景点建设试点。
内江境内石窟众多,东林寺、圣水寺、高梁寺等历史悠久,重龙山、翔龙山等地的摩崖造像题材广泛,雕刻精美,鲜有耳闻的灵芝岩-石门寺有何独特之处?景点打造情况如何?未来怎样发挥资源特色,带动乡村旅游发展?4月11日,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展开了实地采访。
▲石门寺
现场探访
石刻可追溯至唐代
大佛造像最高6.5米
东兴区灵芝岩-石门寺摩崖造像位于内江城东5公里的高桥街道般若村,以山上的般若寺为中心,灵芝岩和石门寺分别在两座山脚,呈三角分布。2007年,般若寺及两处石刻共同被评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4月11日上午,连续多日的阴雨天后,内江迎来了阳光明媚的好天气。驱车沿着蜿蜒曲折的乡村小道行驶,在一个山脚突然停下,石门寺便“隐藏”在一片油菜丛中,一条青石板路连接村道。
石门寺里供奉着一尊宋代雕刻的造像释迦牟尼佛,佛高3.4米,佛侧站着一名弟子。石门寺左侧帽檐下的崖壁上刻有唐代会昌元年“波若寺主”入塔记事碑,是这里历史最悠久的石刻。释迦牟尼正对面一个大石包下方,横向排列了4龛造像,其中一龛依次排列了十八罗汉,遗憾的是罗汉的头部都在早年间被破坏,全部缺失。
在另一座山脚下,记者看到了灵芝岩摩崖造像,现存造像共5龛,题记10处。其中,2号龛主尊为一尊高6.5米的大佛,4号龛内造像15尊,7佛7菩萨1天王,高均为2.4米,龛下部刻有狮、牛、鱼、树等小造像30余尊。
这里有著名的禅师《丈雪行实》碑,还有明、清名人赵贞吉、张应登等游历般若寺的题记、诗碑。
▲灵芝岩摩崖造像
改造提升
新修帽檐保护造像
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工
据了解,灵芝岩-石门寺两处石刻保存有唐、宋、明、清历代造像20多龛,100余尊,以及相当数量的圆雕石刻残像。
之所以被选为四川乡村石窟文化景点建设试点,内江市东兴区文物保护所所长王晓分析认为,首先是区位优势,两处石刻距离城区近,交通便利。其次是历史脉络清晰,涵盖了多个朝代,文物古迹丰富,石窟造像精美。除此外,这里的石刻文化和佛教文化、山寨文化交相辉映,为下一步景点的打造提供了内涵支撑。
此前,石门寺、灵芝岩周边环境杂乱,地面坑坑洼洼,缺少保护造像及碑刻的帽檐,导致摩崖造像长年遭受风化、水蚀、植物根劈及微生物等破坏。
王晓介绍说,列入试点一年多来,内江市东兴区积极推进灵芝岩—石门寺摩崖造像乡村石窟文化景点建设。清理杂物,整治内外部及周边岩体环境;修砌排水沟,保障排水通畅;新修或翻捡保护帽檐,平整、铺装内外地面……截至目前,试点建设工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基本完工。仅剩下安装标识标牌等附属工程,整个改造工程将于今年5月全面完工。
▲石门寺里的释迦牟尼佛像
开发利用
专家建议做好前期综合规划
对摩崖造像进行修缮和保护
在灵芝岩采访时,记者偶遇来自辽宁的游客孙强。他是一位70岁的退休工人,因为对石刻感兴趣,专程来到内江。参观完灵芝岩摩崖造像,他评价道,很精美,保存很完整。
由此可见,灵芝岩-石门寺摩崖造像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潜力,更何况,这里还有古寺般若寺以及松柏寨遗迹。
在保护文物的前提下,如何将摩崖石刻文化和周边的佛教文化、古寨文化结合起来,发展乡村旅游?记者采访了长期从事旅游方面研究的内江师范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副教授芮田生。
▲灵芝岩摩崖造像
芮田生建议,首先要做好前期综合规划。以般若寺、摩崖造像观光区、赵贞吉文化休闲区等为古寨核心区,做好古寨旅游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规划,包括协同管理机制、利益共享机制、功能定位、功能分区、道路规划、停车场规划、旅游商品场所规划等。
其次做好核心景点体验项目打造。进一步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高质量修缮和保护摩崖造像石刻,推出石刻观光游览及文保知识宣传教育等活动;积极开发佛教文化体验项目,如佛教膳食文化,佛教养身文化;结合现有赵贞吉历史遗迹,积极开发明朝特色的读书文化、从政文化、清廉文化等;结合周边乡村文化,打造古村落农业农耕文化。
最后是做好宣传营销策略。一方面做好景区自身的宣传,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与周边景区联动,如与范长江故居、大千园旅游景区、丈雪故居等开展联合营销,合理设计景区间的旅游线路。
编辑: | 陶丽萍 |
校对: | 刘桂莲 |
责编: | 郭扬 |
审核: | 彭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