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打响“甜都建工”特色劳务品牌,建筑劳务企业已达667家
时间:2024-10-15 09:43:40 来源:i内江为方便群众通行,市中区壕子口路2号便民道项目的建设提上日程。10月14日,建筑工人曾建按照公司安排,来到这里工作,和水泥、砌砖动作十分娴熟。
“每天180元的工资,还是不错。”曾建告诉记者,此前曾在外从事建筑工作多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变动,去年回到内江务工,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让他获得感十足。
曾建所在公司——内江市云裕劳务有限公司是本地的民营劳务企业,长期稳定拥有建筑工人150人左右,特工占比20%以上。根据市场需求,劳务派遣方向已从城市开发向城市更新领域转变,目前主要涉及市中区2023年老旧小区改造项目。
建筑工人是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族,他们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贡献。10月14日,记者从市住建局获悉,今年以来,住建部门以建筑产业工人培训为重点突破口,紧盯技能不足、标准不高等问题,统筹利用政、企、社各方优质资源,多方联动精准施策,合力打造“甜都建工”特色劳务品牌,形成一支秉承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建筑工人大军,助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我市建筑劳务企业总数达667家,保守估计为我市提供近30000个就业岗位。
将“甜”的本色充分注入品牌塑造
内江又名“甜城”。在打造建筑工人劳务品牌过程中,内江充分融入“甜”元素,以“甜都建工”为名,成立特色劳务品牌培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特色劳务品牌培育工作,加大劳务品牌建设经费支持及投入力度,统筹安排好品牌建设专项资金、就业补助资金、培训资金以及其他有关资金,全力支持“甜都建工”劳务品牌建设,强化资金监管,确保资金使用合理、安全。
针对骨干企业、优秀劳务企业等重点培育企业建立服务机制,指导企业建立务工人员信息台账,精准制定扶持政策。同时,利用好季度会商机制,加快解决民营企业反映强烈的问题,支持民营企业跨区域、跨行业兼并联合,实现“抱团发展”。
建立2024年重点劳务企业名录库,筛选全市35家劳务企业进行重点培养,支持重点劳务企业加强高素质专业人才培育,积极与市内职业院校、行业协会沟通联系,鼓励企业组织人员开展专业技能培训。
将“技”的核心充分融入日常管理
房屋质量的保障,来自工人的规范操作、过硬技术。内江紧盯这一关键,指导内江市建筑业协会联合内江职业技术学院,率先在全省开展四川省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实操考核(试点)基地创建工作。基地建筑面积1900余平方米,配备模拟实操考位4个、实操考位37个,混凝土搅拌机、钢架管、切割机等各类实训教学设施设备齐全,在满足我市人员培训考核的情况下,还已向乐山、雅安等市(州)进行辐射。现已进行两批次考核,共计培训考核人员近300人次。
为保障教学质量,内江还专门建立“甜都建工”专家库,层层筛选教学经验及从业经验丰富的人才,有效促进培训学员在短时间内快速掌握核心技能。目前,在库专职培训教师5人,兼职教师18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7人。
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提升整体水平。将“甜都建工”所涉工种纳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培训机构和鉴定机构目录清单》,截至目前,已举办培训班250期,培训3万人次,其中取得《职业技能鉴定资格证书》14928人,取得《职业培训合格证书》6510人。
将“质”的标准充分写入发展方向
经过多年的发展,内江市云裕劳务有限公司已实现“成长”。“以前是一人难求,现在选择性越来越大。”公司项目经理贺刚告诉记者,这和房地产市场重心转移有关,也得益于地方的大力支持。
内江按照“建筑强企”工作安排主动作为,对已入统企业,支持企业做大规模、提升能级、抢占行业制高点,培育壮大一批;对已达标未入库企业,做好动员、强化激励,及时入库一批;对未达入库标准的,引导企业联合经营,打造专业品牌和作业队伍,特色发展一批;鼓励在我市发展的国企央企专业分包工程由我市企业承建,合作共赢一批。
为帮助企业更好融入市场,内江积极引导企业加快向水利工程、海绵城市、城市更新等领域拓展发展,不断优化建筑业产业结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向集科研、设计、开发、施工一体的产业链综合性企业转变,形成“突出主业、适度多元”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四是鼓励企业积极开拓市外、省外、国外建筑市场。举办“甜都建工”劳务推介会,拓展劳务输出渠道,实现务工人员和企业高效对接。2024年,全市共开展“甜都建工”推介会3次,10家建筑企业以及数十家劳务企业成功圆满完成签约。
一个劳务品牌就是一张亮闪闪的“就业名片”,就是赢得市场的“金字招牌”。“通过‘甜都建工’劳务品牌的建立,进一步促进了农民工更加高质量充分就业。”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还将创新思维,多措并举推进特色劳务品牌的建立,形成“一业为主、适度多元”的产业发展格局,逐步实现由建筑劳务服务商向工程总承包转变,用品牌撬动更大产业,以产业赋能更好发展。
记者: | 兰萍 |
编辑: | 唐中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