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资中:引人才 搭平台 “新农人”释放新动能
时间:2024-10-20 13:39:52 来源:i内江深秋,走进内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天府智慧农业生态园里,一垄垄生姜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基地总经理杨兴福则在一旁带领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进行管护作业。
2023年,重庆人杨兴福从山东来到资中,成为基地的现场负责人。投产后,该基地不仅创造了年逾千万的产值,还带动周边众多群众就业。
在内江市资中县,像杨兴福这样的“新农人”还有很多。今年以来,四川省积极探索人才入乡“新农人”试点,作为首批试点县之一的资中县,坚持以省级人才工作先行区创建为统揽,以内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为载体,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引育“新农人”助力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引人才,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当下,资中县正积极探索“国家级农业园区+七个镇级片区+各镇”的“1+7+22”的人才入乡“新农人”队伍建设全域推进机制,引入高层次人才推动农业科技实验示范,联动实施村党组织“领头雁”、乡村工匠、乡村电商达人、乡村创业能人、高素质农民“五项培育行动”,计划引进、培养优秀“新农人”1000名,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农人”杨兴福所在的天府智慧农业生态园占地约100亩,是四川省首个农业科技孵化器及川南首个无土栽培智慧化设施农业,可生产全品类蔬菜水果。
何为“智慧”农业?该基地的种植模式与传统农业最大的区别,就是有科技赋能。
“智慧大棚集种植、生产、仓储和粗加工于一体,我们今年种植的生姜,通过数字化控制温室的温、光、水、气、肥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全程可视化管控。”杨兴福介绍道,在这样的条件下,大棚里的生姜一年可种植2.5茬,预计年产量约500吨,年产值约1068万元。
作为资中的另一张名片,资中血橙在全县的种植面积达17万亩,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的60%、占全省的80%。资中血橙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同样离不开高素质人才。
内江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中心产业发展科副科长查红刚介绍,围绕推动资中血橙高质量发展,他们柔性引进廖红、孙群、刘建军等资中籍在外高层次专家人才到园区指导,建立专家工作站,开展血橙全营养高温制剂生物有机肥试验、资中血橙标准化种植及保鲜关键技术研发、血橙无损检测仪检测花青素模块开发等,推动资中血橙品质不断提升。
当前,内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建成面积达1.6万亩,培育、引进企业46家,柔性引进高层次专家人才40余人,吸引“新农人”入园发展230余人,实现总产值达10.4亿元。
搭平台,助力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资中县是农业大县,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3块“国字号”名片,是中国血橙之乡、中国黑猪之乡、中国鲶鱼之乡。一直以来,资中县立足内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优势积极探索、先行先试,让“新农人”释放新动能。
如何让“新农人”释放新动能?资中的答案是搭建平台。
资中县委党校、资中乡村振兴学院、匡廷云省级专家院士工作站、省级巾帼农业科技试验基地、天艺种业玉米制种基地、血橙科技小院、鲶鱼科技小院、“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项目示范区……
在内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众多优势资源集聚于此,为园区引才聚才育才用才打下了良好基础,也为园区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平台支撑。
近年来,心系资中血橙产业发展的廖红,在对血橙种植土壤进行了全覆盖考察和取样分析后,发现资中血橙果小、酸度高的根源在于土质硬化板结、有机质和微量元素匮乏。针对这种状况,她利用专业知识,研发了高温腐熟微生物发酵有机肥,对种植土壤改良、促进血橙品质提升、产量提升有突出作用。
2022年,资中县推广血橙改土专用肥实验500亩,2023年推广2000亩。经对比分析,使用改土专用肥后,有效缓解了化肥使用造成的面源污染,调整了土壤酸碱度,血橙果子总体呈现果型圆润、色泽亮红、油包细小、水分充足、口感细腻的特点。
资中县翠溪血橙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再生2008年返乡创业,在园区种植血橙从470余亩扩大到了2000余亩。他现在用的肥料就是血橙专用肥。“用这个专用肥种出来的血橙果皮光亮、果汁丰富、口感很好,品质高了,销量也更好了。”
除了满园的血橙,园区还有一头很有科技含量的“明星猪”,那就是四川中科奥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直以来专注研究的基因编辑猪,用于生物材料和异种移植。2019年,园区引进国家“万人计划”专家、四川省“千人计划”专家潘登科博士,建设实验用猪繁育基地、“DPF”医用供体猪繁育中心、医学生物材料(基因编辑猪)基地,开展异种移植研究,实现了多个从0到1的突破。
内江市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副主任李波介绍,内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充分发挥园区承载优势,深度融合“大院大所”21个,推动承载重大科研项目94项,推广转化授权专利100项、研发成果20个,获得涉农专利授权75项,授权推广先进实用技术425项,积极带动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实现科技引领、以产引才、以才促产、产才融合。
记者: | 姜晓凤 |
编辑: | 唐中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