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举报
跟帖评论自律承诺
首页 ›› 内江本地

如何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四川专家学者这样“说”——

时间:2024-12-09 16:51:20 来源:i内江


长征精神是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2024年是长征出发九十周年。12月6日,来自全省党校系统和高校的近200名专家学者齐聚内江,就“弘扬伟大长征精神与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深入开展学术交流、理论研讨。




用好红色资源
加强理论武装


“1935年6月2日,中革军委给红四团团长黄开湘、政委杨成武以及二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授奖,奖品为一套列宁服、一支钢笔、一个日记本、一个搪瓷碗和一双筷子,以表彰他们夺占泸定桥的巨大功勋。”中共四川省直机关党校科研处处长宋键抛出一份长征文献。


“这份表彰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当时采取‘精神奖励+物质奖励’进行表彰,而这样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方式沿用至今。此外,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发放笔和本子,足以体现我党对学习的重视……”宋键将自己的研究娓娓道来。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赵小波则在交流中摆出了自己的研究素材——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水流湍急、雪山耸峙、草地绵延……从曲折、复杂的线路汲取“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力量。


“面对困难时更需要长征精神来激励我们。”赵小波表示,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具有穿越时空的强大感召力,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都要大力弘扬长征精神。新时代新征程,要更加注重长征精神的日常化、具象化、信仰化传承和弘扬。


讲好党史故事
传递精神“火种”


“长征精神并不只是在长征过程当中才表现出来的,它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品格和光荣传统的一种成绩,更是我党在长期革命斗争过程当中形成了已经具有稳定内核的革命精神……”成都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主任、教授吴欣以“新时代长征精神的研究与传播”为题进行了阐述。 


长征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红军长征不仅是共产党人的军事史,也是生活史和社会史。而党史的基本功能是资政育人,中共党史在这方面有独特优势。“长期以来,党史资政的功能和作用发挥得比较充分,但是育人方面的功能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广度方面都有待拓展。”吴欣认为,要更加密切关注学术前沿动态,及时把宝贵的研究成果转化成长征精神讲述的教学、科研和资政工作。


“在长征的伟大征程中,毛泽东领导地位的确立有着清晰且关键的发展脉络。随着毛泽东从军事协助者成功转变为核心指挥成员,红军在他的卓越指挥下迎来了军事上的重要转机。”分享长征精神研究成果时,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李茂带着大家重温了党史。


李茂表示,在与共产国际失去联系且面临重重困境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开启了独立自主领导革命的崭新历程,为中国革命最终的胜利筑牢了坚实根基,波澜壮阔的长征所蕴含的智慧与力量,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与传承。


深挖精神内涵
铸造信念丰碑


长征时期的无线电情报工作,帮助红军抢占作战先机、获得战场决策优势,摆脱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为红军取得长征伟大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何志明将长征时期的无线电情报工作称作红军的隐蔽斗争。


“长征时期,我党内部有着丰富的无线电人才。他们在隐蔽战线上,不分昼夜地‘斗争’,接收和传递着各类重要情报,凭着一腔热血和坚韧意志抗争到底,展现出对党忠诚、无私奉献、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在何志明看来,发扬长征精神,应当深入挖掘长征时期隐蔽斗争的内涵和价值,进而丰富和深化长征精神的内涵和研究。


四川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讲师、博士阳金平结合长征的历史资料,从共产党领导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等方面展开探讨。他表示,党的政治领导力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思想引领力坚定信念汇聚共识,群众组织力表明党同人民群众始终保持血肉联系,社会号召力凝聚不同群体力量,促进团结、推动改革。


汲取历史智慧
提升工作实效


“当前,学界对长征精神路径研究集中于学习历史、开展教育宣传活动、文艺创作及实践体验等。而长征精神源于长征文化,长征文化是长征革命实践产物。文化涵盖物质、制度、精神层面,精神是文化的核心与灵魂,二者相互依存又有所区别。”成都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林彦虎围绕长征文化弘扬路径展开探讨。


林彦虎认为,长征文化包含丰富精神与物质成果中的精神要素,长征精神是其核心聚焦。长征文化的形成源于革命实践孕育机制、磨难经历及独特结构。在和平年代弘扬长征精神,需党政领导加强党风建设,以文化自然渗透取代外在灌输宣传,让长征精神如民风民俗融入日常生活,实现与日常制度无缝对接。


“红军入川后,积极构建完备医疗体系,包括从陕南驻军、外地商贩处购买及组织收购,还利用中草药自制药品,开办培训班培养大量医务人员,同时强化科普宣传、开展群众防疫运动、优待医务人员、加强医疗防疫管理等措施开展防疫工作。”《西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执行主编陈君锋从历史经验得出启示,以人民为中心是防疫工作的主要任务,人才是工作的关键因素,变革社会陋习是重要途径,社会治理是有力保证。

记者:邹蕾
编辑:唐中明
评论
川预审P4FD-R04F-062D-80J0号 | 网络视听许可证2306165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210005号 | 川新备 06-090011 | 蜀ICP备08002296号 | 川公网安备 51100202000151号
@ 2005 - 2022 www.scnj.tv     关于我们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涉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链接 | 电话 0832-2119960 | 邮箱 sc-njtv@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