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举报
跟帖评论自律承诺
首页 ›› 内江本地

甜城工匠:讲述奋斗故事 传递工匠精神

时间:2024-12-25 22:02:50 来源:i内江


在甜城大地上,他们用双手铸就梦想,用汗水浇灌希望,在普通的岗位上默默耕耘、坚持奋斗,争做精益求精的“业务尖兵”,演绎出甜城工匠的精彩故事。



12月25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内江市十大甜城工匠赵小东;内江市劳动模范何一兵;内江市十大甜城工匠、内江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陈锡吽走进内江市高级技工学校,用鲜活的事例、朴实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分享自己成长成才的经历,畅谈奋斗故事——


赵小东:数控领域的奋进者


市场营销专业出身的赵小东投身于数控领域,在内江金鸿曲轴有限公司开启了他不平凡的职业生涯。


22年前,赵小东对数控机床一无所知,带着对未来的憧憬来到内江。当他初次目睹手工车床将小型零件逐渐加工成大型机组时,就被这个看似枯燥却充满奥秘与魅力的职业深深吸引。在内江辗转4年后,他终于如愿以偿成为金鸿曲轴公司二分厂的一名普通车床工人。



那时,机床均为人工手动操作,车床刀具也是焊接手工刃磨。初到企业的赵小东信心满满地跟随师傅学习1个月后便尝试独立操作,但现实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材料都快用完了,产品还没成型。这一挫折让他心情跌入谷底,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适合这份工作。那个夜晚,他失眠了,脑海中不断浮现车间前辈们的身影、白天被忽视的细节以及迷茫的未来。


第二天,赵小东早早来到车间,调整学习方式,关注细节,经过反复琢磨与尝试,逐渐掌握了操作要领,终于能够独立操作。他深刻领悟到:“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去练,才能够真正做成想要做成的事,成为想要成为的人。”


赵小东的奋进之路从未停歇,他深知学习与钻研的重要性。工作第一年,分厂引进第一台简易数控设备。他敏锐地意识到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渴望学习数控机床知识。然而,学习机会有限,众多老师傅和高级技工排在前面,轮到他不知要等到何时。于是,他决定自学。


自学之路充满艰辛,赵小东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学习机会。2006年,分厂引进两台数控车床用于精加工,他所在工序仅有他一个人。于是,他大胆设想取缔自己的工序,将工序内容融合到其他工序加工。经过不懈努力,他成功实现了这一目标,并如愿成为一名数控工人,开始正式接触数控机床。


为尽快熟练掌握数控技能,赵小东开启了艰苦的学习模式。他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每天凌晨4点起床,翻阅数控书籍;提前到生产线熟悉实际操作;利用一切碎片化时间向其他师傅请教问题,深夜12点才回家;周末泡书店、进网吧搜资料。几个月的坚持让他对数控机床的了解日益加深,数控知识掌握得越来越多,迅速从数控新人成长为优秀操作工人。


2008年,公司遇到技术难题,并多次组织精锐技工攻关均未成功。赵小东决心攻克此难题,他查阅大量资料后发现问题根源,并提出一套完整的理论方法。他用粉笔在地板上反复计算,仅用6个小时便成功解决问题。他深知,这一成果离不开多年的刻苦钻研。正如他所说:“成功从不会是意外收获,背后是从零开始的坚持学习、日复一日的打磨研究,以及一次次失败后的重新站起。”


2012年,公司成立第一条全数控机床产线,赵小东被派往线上负责调试工作,这使他接触到更多设备,数控技能得到质的提升。为此,他越发意识到数控生产线成本控制的关键在于刀具消耗,于是开始专注研究刀具。


2018年,公司迈向全面智能数控化,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 “内江市赵小东刀具优化技能大师工作室”。他从一名普通工人成为公司的“刀具管家婆”,带领团队根据生产需要优化改良刀具,降低成本。这一年,工作室为公司节约生产成本近百万元。


在公司试制线开发新产品时,赵小东负责键槽加工调试工作。该键槽虽普通但对精度要求极高。赵小东全身心投入,将家当成“旅店”,甚至错过女儿10岁生日。经过多次试验,最终成功完成技术改进,保住了公司的生产订单。赵小东感慨:“如果没有同事们的支持和配合,任务不可能如此顺利地完成;没有家人的理解,我们也无法全身心投入工作。”他坚信个人与团队紧密相连,共同推动公司发展。


“我们都是平凡的人,只要扎扎实实、爱岗敬业、甘于吃苦、乐于奉献,抱着对企业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做好每一天的工作,就一定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辉煌的成绩。”赵小东说。


何一兵:计算机领域的逐梦者


1994年,何一兵毕业后踏入了内江玻璃厂的大门,成为锅炉车间的一名工人。尽管专业不对口,但他心中充满对新生活的期待,在车间里勤奋学习,认真积累经验,不到半年便考取司炉证,成为一名合格的司炉工。随后,他凭借自身努力调到设备科,成为仪表维修工,实现了专业对口,这让他欣喜不已,更加努力地学习,不久又考取电工证,并利用业余时间自学计算机,从此开启了与计算机的不解之缘。



然而,命运的齿轮不断转动,单位破产使他成为下岗大军中的一员。但何一兵并未气馁,凭借电工证找到调音师工作,这为他提供了宝贵经验和锻炼机会,在此期间他执着于计算机的学习。之后,他又凭借过硬技术成为电工。他暗自定下目标:“要做一名高级电工,能够修理机床的那种。”于是,他找来技术资料日夜苦读,不断提升技能。


正当他为梦想努力时,新的机会降临。他因懂电脑,获得了新公司打字员的工作,这份工作成为他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让他深刻体会到知识的力量,也更加坚定了在计算机领域闯出一片天地的决心。可惜好景不长,公司再次破产,他又一次面临失业重压。但他勇敢走向劳务市场,得到了卖电脑给他的科技公司老板的赏识,受邀加入其公司。


在科技公司,作为技校生的他在高学历团队中显得格格不入,但他牢记“不论长幼、达者为师”,积极向技术好的前辈请教,努力学习。在这里,他接触到更多计算机技术和产品,也深刻认识到行业潜力与前景。所以,他毅然跳出“舒适圈”,以计算机技术为资本,与朋友在资阳市安岳县踏上创业之路。


创业之路布满荆棘,为增加收入,他以超低价格承揽网吧电脑维护工作,24小时守在公司。随着业务量的增长,公司规模逐步壮大,但他并未满足:“只有创新进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后来,何一兵入职财务软件公司,成为软件实施人员,业余自学财务知识,充实知识技能储备,助力软件销售。但在工作中他发现,软件销售利润低,于是决定越过“软件销售”层级,直接向软件生产商迈进,开发属于自己的软件。他开始自学编程,与大量专业英语“搏斗”。


何一兵回忆:“学习的过程充满艰辛,但我从未想过放弃。”他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坚持用正确精准的英语词汇写代码,不断查单词、改代码。经过1年脱产学习,他终于掌握了编程基本技能。此后,他一边学习一边接小项目“练手”,提升开发水平,同时关注市场寻找商机。


2009年底,何一兵发现网络舆情监测预警系统的商机,随即全身心投入研发。经过无数次尝试与修改,成功开发出“华迅达网络舆情监测预警系统”,并荣获成都市科技创新项目奖。这次成功让他的信念更加坚定,专注于软件产品研发创新,并取得一系列成果。其中,内江市“书记市长网上政务信箱”每年处理大量群众来信,解决众多民生问题,深受群众认可;他个人或带队研发的“人脸识别消费机系统”“菲米尔人脸识别消费管理系统”“无人食堂消费管理系统”等,填补了市场空白,销往全国各地。


如今,他和团队正在全力研发涵盖语音控制、智能灯光、物联网等多功能的“壹脸通智能场馆互动系统”。他坚信:“在不久的将来,它将成为公司的又一明星产品,为公司创造更大价值。”


回顾奋斗历程,何一兵深感每一步都凝聚着汗水与努力。从车间工人到科技公司骨干,再到创业者和研发者,他始终坚守“干一行、‘专’一行”的初心。


他表示:“只有不断学习、勇于挑战、保持毅力、勇于创新,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在新时代发展的浪潮中,他将继续秉持工匠精神,带领团队精耕细作,加速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行业发展贡献力量。


陈锡吽:石油射孔枪管领域的创新者


石油射孔枪管是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采的关键利器。生产制造这些枪管就是陈锡吽的工作。初中毕业的他,曾因一次艰苦的打工经历,深刻领悟到文化与技术的重要性,正如他所说:“没有文化、没有技术,就只能从事繁重的体力活,生活也会因此而变得异常艰辛。”于是,他毅然踏上求学之路。毕业后,他坚定地选择了车工岗位。


凭借着对技术的炽热之爱和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陈锡吽积极投身于生产工艺的改进事业。面对射孔枪管生产中上下料耗费人力且效率低下的难题,他积极思考,“只要有干体力活的地方,就一定是需要改进的地方。”基于这样的理念,他设计并优化了Y型架、料架等一系列辅助装置,将上下料方式从纯手动成功改良为半自动,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公司的支持下,他再接再厉,陆续对枪管车削辅助装置、枪管盲孔、键槽加工辅助装置进行优化。这些改进不仅提升了产品的安全性,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还使加工效率至少提高了30%,射孔枪年产量也从最初的1万多米逐年攀升至20万米。


但挑战并未就此止步。2019年,一家外企提出了严苛的射孔枪订购需求,对产品精度、光洁度、平整度等品质的要求远超当时公司的生产水平。面对这一挑战,陈锡吽作为技术骨干,义无反顾地挑起了重担。


为满足客户要求,他带领班组团队日夜奋战,全力开展设备升级、工装改进、工艺优化和检验检测等工作,精心设计并制作了6种12套专用检具,用于精确检测射孔枪盲孔、弹架相位等尺寸,确保产品加工质量和检验效率。经过无数次试验,他们终于成功打造出符合客户高标准的样品。


陈锡吽坚信:“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为此,他主动申请成立技术攻关小组,放弃周末和节假日休息,全身心投入到技术攻关中。经过4个月的努力,他带领团队成功完成射孔枪键槽加工设备的改造升级,解决了出口器材、小直径射孔枪通键槽加工难题。


长期的埋头苦干让陈锡吽付出了健康的代价,在一次技术攻关后,他的颈椎出现严重问题,甚至面临颈动脉破裂的危急情况。在ICU治疗10天后,他接受了颈动脉支架植入手术。尽管妻子埋怨他为了工作差点丢了命,但他说:“‘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我一生坚守的信念。”


从业三十年来,陈锡吽积极参与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项目,累计完成技术革新21项、获实用新型专利3项,并发表多篇论文、荣获多项荣誉。

记者:邹蕾
编辑:唐中明
评论
川预审P4FD-R04F-062D-80J0号 | 网络视听许可证2306165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210005号 | 川新备 06-090011 | 蜀ICP备08002296号 | 川公网安备 51100202000151号
@ 2005 - 2022 www.scnj.tv     关于我们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涉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链接 | 电话 0832-2119960 | 邮箱 sc-njtv@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