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仁术惠民生 内江中医药服务提质升级交出亮眼答卷
时间:2025-04-07 10:42:39 来源:内江广播电视台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多维度发力,通过培育中医特色专科品牌、下沉优势资源、筑牢基层服务网等15项举措,全力推动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2024年,全市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建成中医馆,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东兴区、隆昌市、资中县、威远县成功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评审;基层中医药服务量占比达51.39%,交出了一份亮眼的“中医答卷”。
“你手这样子放,再这样子,你这个恢复了将近90%了哈……”
日前,资中县龙结镇居民彭静因肩袖损伤前往镇卫生院中西医结合门诊复诊。接诊的是内江市中医医院骨科专家肖启树,他也是此前为其实施肩袖损伤修复术的主刀医生。经诊断,目前已基本恢复。
患者彭静
“当时我也犹豫,但是卫生院的医生跟我说现在有内江市中医医院骨科专家肖启树主任指导,技术有保障,我就放心做了。”患者彭静告诉记者:“真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解决了我的大问题,还省心、省钱又省力。”
这一案例正是内江市中医强基层“百千万”行动的生动体现。目前,全市已组建像肖启树一样的38个市级中医专家团队和496名县级中医医师,定期下沉基层开展义诊、带教等活动,助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资中县龙结镇卫生院党支部书记、院长邓盛武
“中医强基层‘百千万’行动可以说为我们卫生院发展注入新活力。”据资中县龙结镇卫生院党支部书记、院长邓盛武介绍:“专家的下沉,给我们带来了先进技术,解决了临床难题,培训了实用技术,让医护人员成长迅速,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同时,也丰富了我们卫生院的服务项目,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中医药服务。”
2024年,在专家与基层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基层中医药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市、县两级中医药专家坐诊诊疗6.59万人次,带教医护人数2724人次,指导运用中医理论诊疗9.08万人次,开展培训讲座6465次,5.04万人次参加。
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离不开特色专科的建设、中医非遗的传承。目前,全市在建和建成中医重点专科46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11个、市级33个),内江市中医医院“冯氏痔漏疗法”“姚氏骨伤疗法”顺利入选省级非遗。市中医医院的康复科和骨伤科作为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凭借精湛的医术和优质的医疗服务,吸引了众多患者前来就医。在康复科的治疗室里,医生正在为患者进行针灸、推拿等康复治疗。
内江市中医医院大康复科主任唐毅
内江市中医医院大康复科主任唐毅表示:“秉承‘天人合一’的中医整体观,我们创新融合千年岐黄智慧与现代康复技术,针对颈肩腰腿痛、中风后遗症、运动损伤等八大类病症,形成‘内调外治’三维康复体系。”
在脊柱骨科,主任医师黄河正运用中医手法为患者治疗。据了解,脊柱骨科的中医诊疗以“通络止痛、补虚强骨”为核心,融合传统推拿、正骨手法与中药内服外用,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诊疗体系。
患者叶桂华
患者叶桂华说道:“中医治疗效果感觉很好,以往我穿衣服都没办法,梳头都拿不上去 但是经过今天第二次治疗后,我都可以随意活动了。”
内江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黄河
内江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黄河告诉记者:“我们通过辨证选择手法、针灸、中药内服外敷等综合干预,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功法强化脊柱功能,脊柱手术多学科协作,优化围手术期管理(术前、术中、术后),减少患者生理和心理的创伤应激达到快速康复,实现‘中西互补,标本兼治’。”
近年来,我市在中医药人才培育方面持续发力,市中医医院引进7名博士,医院建设有全国名中医工作室1个、国医大师工作室1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工作室1个、四川省名中医工作室3个、博士工作站4个。2024年,全市新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名,四川省内江医科学校联合市中医医院成功申报首批全省西医医师学习中医知识培训基地,东兴区中医医院彭德忠专家工作站入选内江市第十三批院士(专家)工作站。同时,33人通过中医传统医学师承及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试,147人完成四川省西医人员学中医培训并结业。依托适宜技术推广中心,累计开展中医药培训40余场,培训6000余人次,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从专家团队“沉下去”到基层能力“强起来”,从特色专科“立标杆”到服务体系“织密网”,内江中医药事业正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未来,我市将继续深化中医药事业改革,推动传承与创新并重、服务与学科齐升,在守护人民健康的征程中,奏响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时代强音,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内江力量。
记者: | 刘远倩 邱俊楠 |
编辑: | 罗宇环 |
审核: | 刘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