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举报
跟帖评论自律承诺
首页 ›› 内江本地

东兴区:以工代赈 赋能乡村振兴

时间:2025-04-25 17:57:57 来源:i内江


人间四月,春光明媚。


4月24日,在东兴区椑木镇河口村,村民抢抓有利天气条件,开展土地整理、修建生产便道,一派繁忙景象。


现场没有大型挖掘机和运输车辆,村民们推着“鸡公车”穿梭在田间,把水泥和砖块运送到一个个施工点。铁锹和泥、锄头开地,村民们用最传统的劳作方式,一点点把施工图上的良田、道路、沟渠变成实景。



据该村党总支书记曾超介绍,这是该村正在实施的2025年中央财政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土地整治923.24亩,修建蓄水池9口,建设生产便道11.67公里,整治堰塘1口。项目总投资47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380万元,预计发放劳务报酬136.23万元,带动本地群众务工128人。


项目采取村民自建方式实施,吸纳附近一般户、易地搬迁户、监测户、脱贫户、低保户等参与工程建设,致力解决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难题。


村民彭成芬是监测户,其身有残疾,丈夫患病,无法外出务工。今年1月,项目开工后,村里就动员彭成芬前来当杂工,捡砖头、照看材料,一天100元,让这个家庭有了稳定收入。


“上个月我来干了10多天,拿了2000多元。”村民薛万春在工地上推“鸡公车”,一天180元,他对此很是满意,“不下雨,天气不热的话,天天来都行。”


据曾超介绍,以工代赈项目工资按工种每日计算,月底统一打到“一卡通”。截至目前,河口村项目整体进度已完成40%,参与务工群众80余人,按工种日工资从100元到280元不等,直接让群众受益。


作为椑木镇的偏远村,河口村山地多、缺水、交通不便,年轻人外出务工,老年人体弱少力,种植、运输都不方便,一些山坡上的田地由于不便耕种成了撂荒地。


“以前这里没有路,茅草深得没处下脚,这里的田土,村民都不愿意种。”曾超指着该村9组一处山坡告诉记者,这片土地经过整理后,配套修建了生产便道,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有了路,种起来方便,效率高,收获、买卖也更容易了。”


与河口村同处椑木镇的共和村、建设村,眼下也在热火朝天地实施以工代赈项目。


这两个村虽然交通相对便利,但缺水、缺少生产便道,同样困扰着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


今年,东兴区椑木镇2025年以工代赈示范工程落户于这两个村,建设内容包括土地整治915.2亩,改建生产便道14.4公里,修建蓄水池6口,修建灌溉渠4.7公里,整治山坪塘3口。



每天守着工程抓进度,共和村党支部书记吴显东干劲十足,“我们正在谋划,等路修好了、水也通了,利用整理出来的土地发展集体经济,把产业搞起来!”


河口村、共和村、建设村的火热场景是东兴区实施以工代赈项目的一个缩影。


据分管相关工作的东兴区发改局粮食储备中心副主任周诗连介绍,2025年,东兴区一共实施4个专项以工代赈项目,总投资2067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760万元。截至目前,已带动200余人,已发放劳务报酬116万余元。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项目的实施,一块块荒山变良田,一条条水渠引来活水,一条条小路铺平乡村致富路。项目除了让村民直接受益,村里的基础设施、生产条件和村容村貌也将得到极大提升,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记者:张小丽
编辑:唐中明
评论
川预审P4FD-R04F-062D-80J0号 | 网络视听许可证2306165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210005号 | 川新备 06-090011 | 蜀ICP备08002296号 | 川公网安备 51100202000151号
@ 2005 - 2022 www.scnj.tv     关于我们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涉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链接 | 电话 0832-2119960 | 邮箱 sc-njtv@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