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载初心如磐:内江消防员张晓军用火焰蓝筑起生命防线
时间:2025-08-08 09:55:20 来源:i内江在汶川废墟中倒挂救人,在火场浓烟里冲锋在前,用铁血担当凝聚队伍力量——他就是内江市消防救援支队腾飞路特勤站站长张晓军。
从17岁投身消防事业的青涩新兵,到带领队伍屡创佳绩的特勤站站长,24年间,张晓军参与救援6000余次、救助1000余人次,荣获全国抗震救灾先进个人、个人一等功……数字与荣誉的背后,是一位一线消防指挥员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毕生践行,是新时代消防员忠诚与担当的生动注脚。
生死线上的逆行者:用行动践行使命担当
消防站训练场上,刚带队结束训练的张晓军,深蓝色作训服已被汗水浸透得贴在背上,额头的汗珠顺着脸颊滚落。这浸透衣衫的汗水,正是他24年如一日坚守初心的见证——从入伍那天起,这份对消防事业的热忱便从未消减。
2001年12月,17岁的张晓军怀揣热血投身军旅,进入内江市消防救援队伍。自加入消防队伍以来,他便将满腔热情化作守护人民的坚定力量。2006年,特勤站成立抢险救援班,张晓军凭借过硬的本领与出色的领导能力,担起班长重任。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地动山摇间,无数生命危在旦夕。内江消防紧急受命驰援,张晓军主动请缨,同6名战友星夜兼程奔赴灾区。
抵达德阳什邡红白镇莹华中学时已是凌晨,眼前的景象令人揪心:教学楼仅残存三分之一,废墟中散落着学生的遗体。尽管恐惧涌上心头,但他深知时间就是生命,立即同队友投入救援。
救援过程中,废墟深处传来微弱的呼救声。3名学生被垮塌的三层楼板分隔掩埋,前两名学生很快获救,第三人被困在楼梯处,身体被楼板和石块死死卡住,动弹不得。余震不断,悬空的预制板摇摇欲坠,无法使用大型设备,仅有一个直径约30公分的狭窄洞口可供救援。
关键时刻,张晓军挺身而出:“我上!”他以“倒挂金钩”的姿势,让队员抓住自己的脚,缓缓钻入洞口。狭窄的空间里,尖锐的石块划破他的皮肤,余震带来的危险与充血头晕轮番考验着他。每过十几分钟,他就需要上来调整状态,但他从未放弃。
黑暗中,张晓军轻声安抚女孩:“你不要怕,我们一定救你出来。”女孩轻声回应,表现十分坚强。经过近5个小时的艰难营救,女孩终于重见天日。
此后半个月,张晓军和队员转战多地,在剧毒车间清理遗体,在幼儿园挖掘被困孩童,还承担起为居民、部队送水的后勤保障工作。
在这场救援战斗中,张晓军身先士卒,夜以继日奋战,协同14名突击队员,营救出多名被困人员,成功转移30名幸存者。因表现英勇,他被评为全国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并荣获个人一等功。
改革转制的先锋者:以生命恪守赴汤蹈火
2018年10月,消防救援队伍整建制退出现役,从“橄榄绿”到“火焰蓝”的转变中,张晓军以高度的政治自觉迅速适应新体制。“制服颜色变了,但守护人民的初心使命不变;身份属性调整了,但赴汤蹈火的忠诚要更坚定。”他带头学新政策、研新战术,用行动诠释“换装不换志,改制不改色”的誓言。
2024年7月17日,自贡九鼎商贸城突发重大火灾,烈焰翻腾,浓烟蔽日,整栋大楼陷入极度危险之中。接到调度命令,腿部伤势未愈的张晓军全然不顾伤痛,主动请缨,带领精锐力量火速驰援。
抵达现场时,商贸城已被浓烟吞噬,毒烟刺鼻,高温灼人,火场内部情况复杂难辨。尤其令人揪心的是,高层区域隐约传来被困人员的呼救声(集中在13楼及以上),现场环境极其恶劣,救援刻不容缓。面对复杂的火场结构和被困人员高空分布的特点,他凭借丰富的实战经验,果断制定了利用支队68米登高平台消防车实施高层营救的核心方案。
张晓军指挥登高平台车精准定位,直抵险境。在13楼这个关键救援点,他带领队员成功转移4名被困人员。他判断内部可能仍有群众被困,于是没有丝毫犹豫再次深入13楼火场内部进行搜索。
此时,火场内部能见度几近于零,浓烟呛人,高温灼烤,每一步都异常艰难。张晓军强忍腿伤疼痛,带领队员在漆黑、毒烟弥漫的环境中一边摸索,一边匍匐前行,向纵深区域展开地毯式搜救,确保不遗漏任何角落。
最终,在张晓军及其团队的英勇奋战下,他们成功从9楼、13楼、14楼、16楼等多个楼层安全营救出22名被困群众!其勇气和出色的指挥能力获两地党委、政府高度肯定。
从“5·12”汶川地震到“4•20”芦山地震,从山体垮塌到暴雨洪涝,从熊熊烈火到废墟险境,入队24年来,张晓军参与了6000余次灭火和抢险救援任务,救助群众1000余人次。每一次生死考验,每一个危急时刻,他都义无反顾、冲锋在前,成为人民群众最可靠的守护者。
训练场上的排头兵:以标杆力量铸就尖兵队伍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是张晓军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特勤站主官,他始终以“排头兵”标准要求自己,训练场上带头冲锋,救援一线身先士卒,用铁血担当锻造出一支能打硬仗的尖兵队伍。
入队24年来,张晓军对训练的严苛近乎偏执,从不会只做“旁观者”,而是始终率先垂范。与他共事20余年的驾驶员杨永华见证着他的坚持:每天下午的长跑训练从未缺席,负重登10楼的限时考核总是第一个冲线。这种“向我看齐”的示范,让队员们自发形成“比学赶超”的热血氛围。“有他带头,我们都会自觉加强训练,他是我们的榜样。”杨永华说。
长期高强度的训练让张晓军的半月板严重受损,2018年接受半月板切除手术后仅半年,他便毅然重返训练场。“兄弟们在场上拼,我这个当队长的岂能缺位?”这份执念,让年届不惑的他至今保持着优异的技能成绩。
2019年,张晓军担任四川省消防救援总队“负重登楼”科目教练,在全国首届“火焰蓝”救援尖刀对抗比武暨国际救援技术交流竞赛中获全国第五;同年带领特勤队参加总队“火蓝尖兵”比武,为内江支队取得团体第三的好成绩。2021年10月,他再任内江市消防救援支队“火蓝尖兵”集训队主教练。集训期间,他坚持“五同”训练工作模式——与队员同吃同住同训同练同考核,打破“教练只教不练”的传统。训练场上他亲自示范,喊出“向我看齐”的口号,他的以身作则,激发了队员的训练热情,短短一个月便显著提升队员成绩。
在张晓军的字典里,“实战化”是训练的核心准则。他结合装备打造真火真烟训练环境,把演练当实战。
“细节决定生死,训练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这份较真,让他同年带领支队斩获总队执勤岗位练兵比武国家队灭火救援组第一名的好成绩。2024年3月,他带领特勤站包揽支队冬季练兵比武所有单项第一和团体第一,成为全市消防队伍的标杆。
严管之外更有厚爱。生活中,他是队员眼中的“兄长”与“父亲”。年轻队员初入队时畏惧火场,他用救援经历讲述生命敬畏;救援现场,他用冲锋在前的身影彰显队长风范。队员郭兵兵说:“每次和队长一起参加灭火救援,他总是冲在最前面。看着他的背影,我就一点都不害怕了。”
如今,特勤站已连续七年获评“先进基层单位”,先后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全省青年文明号”“改革转制教育整训先进中队”“执勤训练先进中队”等称号,在他的引领下成为当之无愧的全市消防尖刀力量。
记者: | 姜晓凤 |
编辑: | 唐中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