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站旁的“公益书仓”,3000册赠书传递内江城市温暖
时间:2025-09-09 16:54:40 来源:i内江9月9日清晨,市中区街心花园公交车站人流渐起,站台旁一家挂着“芭蕉井书屋”招牌的书店格外引人注目——店招上“欢迎赠书 免费阅读 喜欢就拿走”的字样,打破了人们对传统书屋的认知。
记者走进店内,2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三面靠墙的书架被塞得满满当当,从《平凡的世界》等文学经典,到《经济学原理》等专业读物,再到《读者》《意林》等期刊杂志,约3000册书籍按类别清晰排列。就连一些边角微微磨损的旧书,也被细心包上了素色书皮,透着主人的用心。
靠窗的位置摆着两张浅灰色沙发,午后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上面,显得格外惬意;店内中间放着一张白色大长桌,四周整齐摆放着靠背椅,市民正围坐在桌旁,或低头翻书,或轻声交流,一派闲适的阅读景象。
72岁的店主杨念正弯腰整理新收到的捐赠书,晨光透过玻璃窗洒在他花白的头发上。“这些书都是大家捐的,教师捐教材、机关干部捐政策读物、外地作家还寄来签名书呢!”杨念擦了擦书架上的薄尘,笑着向记者打开了话匣子。曾靠创业经商谋生的他,退休之后在2018年将自己的店面做成了公益书屋,“租出去每个月能有几千元收入,但我看着好多人家里的书堆在角落布满灰尘,有些年轻人想看书却找不到地方,就想着不如开个免费书屋。书嘛,有人读、能传下去,才叫真有用。”
如今,书屋每天从早上8点30分开到晚上9点30分,无论是不是等公交的乘客,只要想看书,随时能进来坐;遇到喜欢的书,在门口的登记本上写下姓名和书名,就能免费带走。
“这地方就是我的‘备考救星’!”正在书架前翻找考试资料的年轻人王浩,特意跟记者提起去年的经历:当时他在备考公务员,急需一本绝版的《申论真题详解》,跑遍了市区的书店都没找到,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书屋询问,没想到杨念老人翻出了压在书架底层的这本书。“杨爷爷说书就是给需要的人用的,现在我考上了理想岗位,也把自己的复习资料捐了出来。”王浩的声音里满是感激。
书屋的角落里,内江市美术家协会、作家协会会员蔡宗耀正和老友都兰亭围着桌子聊天,手边放着刚看完的《内江文史资料》。“退休后常常来这里,翻两页书、和老伙计聊聊天,比在家闷着强多了!”蔡宗耀指着书架上的《内江书画集》说,“你看!这些本地文化书籍,外面很难买到,杨念特意托人收集来的,就是想让大家多了解家乡的历史。”说话间,市民杨玲抱着一本《活着》走过来登记。她笑着说:“下班等公交的工夫,来这里选本书带回家,晚上窝在沙发上读,比刷手机踏实多了——这书屋就像家门口的‘精神小窝’。”
最让杨念难忘的是去年春节的一件小事:在外工作的小李(化名)回内江过年,等公交时偶然走进书屋,看了一下午的书,临走前特意跟他说:“叔,明年春节我还来。”“你看,一本书、一个小空间,就能让人记挂着,这就是公益的意义啊。”杨念的眼里闪着光。
记者手记:
没有华丽的装修,没有盈利的打算,杨念用一间小书屋、3000册赠书,在车水马龙的公交站旁搭建起一个“精神补给站”。它不仅让闲置的书籍流动起来,更用免费阅读的善意,拉近了人与书、人与人的距离——在这里,每一本书都带着捐赠者的温度,每一次翻阅都是一次温暖的相遇,而杨念的坚守,正让书香慢慢浸润城市的街头巷尾,成为城市一道动人的文明风景。
记者: | 邓婉蕾 |
编辑: | 唐中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