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之窗|读书心得分享:腹有诗书 馨香一生
时间:2025-10-24 17:15:44 来源:i内江“阅读,是女人最好的美容和滋补品。”在一次次的阅读分享活动上,我总是这样说。其实,阅读不仅仅是女人的美容和滋补品,应该是所有喜欢阅读的人共有的美容和滋补品。
还记得我童年时,认为最幸福的时候是过年和能读到课外书。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所生活的小镇上没有书店,供销社的玻璃柜子是我最喜欢停留的地方。玻璃柜子是放小人书的,我寻找有没有新的小人书到,如果有新书了,那几天,我在家里会表现得很听话、很勤快,为的是在父母那里讨到零花钱。有了钱,我就能去买新图书了,并一口气看完。由于阅读速度太快,感觉很不“解馋”,我就翻来覆去地读。当我初中毕业的那一年,家里的小人书已经达到500多册。这一年的暑假,我萌发了摆图书摊的想法,得到了父亲的支持。在一两天的时间里,父亲给我制作了挂图书的竹架子,还有3张木凳子,我的书摊就顺利开张了。
在收摊回家的路上,我总会回想起图书上的画面和一些人物,这是我最幸福的时刻。
阅读,改变了我的人生。这一年,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
这几十年,我一直都从事着与阅读不可分离的工作,写作、担任刊物编辑、担任市作协工作,阅读已成为我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如今,早已不再是那个没有书读的年代了,
有朋友问我“你现在还喜欢买书和读书吗?”
“是的!”我毫不犹豫地答道。
朋友多少会流露出对我不理解的表情。我知道,现在我们选择爱好的方式有很多。而我,把爱好和工作完美结合,“读!”一直读。
我的读书偶像有很多。她,是其中一位。叶嘉莹,号迦陵,著名古典诗词学者,诗人,1924年生于北京,19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国学系,1954年开始任教台湾大学,1966年应邀赴美国哈佛大学和密歇根州立大学任客座教授,1996年在南开大学创建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并担任所长,2014年正式回国定居,先后捐资3568万元给南开大学设立“伽陵基金”,以推动古典诗词教育。
“桃李天下,传承一家。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转,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这是2020年,叶嘉莹成为“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之一,赠予她的颁奖词。这一年,她96岁。
我的书柜里有她的《论苏轼词》《唐宋词十七讲》《杜甫秋兴八首集说》;我看过她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我读过她十几岁写的第一首诗《秋蝶》:几度惊飞欲起难,晚风翻怯舞衣单。三秋一觉庄生梦,满地新霜月乍寒。92岁那年,她在南开大学与大学生们讲解欧阳修的《蝶恋花·越女采莲秋水畔》,她说,这首诗里有两句是神来之笔“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供丝争乱”。她对这两句的解释是这样的:人不是只有表面的美,还有内心美好的一切,采荷莲女的渴望、向往和本质,都是美好的,可是谁能够知道,一个人一生都未必能有机会知道和认识自己的美好。
叶先生知道这份美好,深懂这份美好。她一百年的一生,跌宕起伏。她经历过早年失母之痛、离异之苦、大女儿女婿车祸之殇……。她与苦难相伴,与诗书相伴。也可以说是诗词拯救了她。正如她所说“我要把余年都交付给国家,交付给诗词。”
她对祖国母亲的情感是炽热的,她在诗歌《祖国行》里写道: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
她曾多次说过,自己能活到九十多岁还能讲授诗词,是因为她认识了中国传统文化里有许许多多美好的、有价值的东西,她要让下一代也能领会、接受、喜欢诗词。看她的讲座和纪录片,我发现她的声音竟然没有“老态”,却有很清脆的感觉。这,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也感觉她,依然是那么美,又如陶渊明《闲情赋》中描写的女子一样:“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
所以,腹有诗书,馨香一生。
所以,我还要继续读书,即使满头白发,脸上沟壑纵横。
| 记者: | 邬丹 |
| 编辑: | 唐中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