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稻头茬开镰 科技赋能“一种两收”
时间:2025-08-16 19:50:00 来源:i内江金秋时节,稻浪千层。我市再生稻头茬收割正酣,田间地头农机穿梭、人机协同,小型收割机与无人机的高效配合,让"播种一次、收获两次"的种植模式焕发新活力,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注入科技动能。
在隆昌市响石镇青龙村的稻田里,农机手操作小型收割机在金色稻浪中往来作业,精准收割成熟稻穗;空中,无人机灵活转运新收稻谷,地面与空中设备无缝衔接,一幅科技助农的丰收图景生动铺展。
隆昌市润龙粮油作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700多亩稻田里,10台小型收割机专门用于再生稻头茬收割。合作社负责人严龙江解释,小收割机对稻桩破损率仅30%-40%,而大收割机虽不影响头季产量,却会让再生稻每亩少收200到300斤,两季亩产差距可达400斤。
隆昌市润龙粮油作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严龙江:
因为小收割机对稻桩的破损率更小,小收割机来收,可以达到1400斤左右,如果是用大机器收的,就只有1000斤。
除了选对农机,科学施肥也为再生稻品质护航。合作社在水稻出现轻微脱肥时及时补肥,既满足生长需求,又避免肥料滥用。
隆昌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 邱生花:
今天我们在响石镇开展对规模主体单产提升的测产验收,同时开展小机器的适应性宣传展示,是为了提升我们再生稻的蓄留水平,减少碾压,为今年的隆昌市再生稻单产提升,及达到蓄留26万亩以上做好充足的准备。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再生稻产业发展,将其作为稳粮增收重点,2025年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约122万亩,其中再生稻面积达45万亩。针对再生稻机收碾压影响单产的问题,市农业部门联合出台技术指导意见,通过资料宣传、技术培训规范操作,尤其紧盯外来跨区作业机手。
内江市农业农村局农机推广站站长 李海:
要求他们降低机收碾压率控制在30%以下,这样再生水稻单产将提升5至10公斤,全市将增产220万公斤到450万公斤。
记者: | 潘皓 黄正华 |
编辑: | 张磊 |
责编: | 彭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