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举报
跟帖评论自律承诺
首页 ›› 中国石牌坊之乡隆昌

中国石牌坊之乡隆昌601期《迁客觅影》

时间:2024-08-08 20:00:00 来源:i内江


客籍孩童跟学:我们都是客家人。


明清时期,以“弹丸之地当六路要冲”的隆昌成为客家人迁徙路上的驻留地之一。据《隆昌县志》记载:“(隆昌)客家话约占人口35%”。


陈世松(四川客家中心主任四川省社会研究院杰出研究员):我们隆昌就是四川客家聚居区当中的一个客家大县。从广东梅州出发迁到内江,要走五千里路,要走七、八个省,要走三个多月,要走几十个站,水站陆站。


梁海扬(福建客籍后人):我是从福建进川的第十代人。


郑川强(广东客籍后人):我是郑川强,入川第九代传人。


秦道义(湖南客籍后人):我叫秦道义,是湖南景文秦氏二十二世孙。


兰祥瑞(广东客籍后人):我是蓝祥瑞,我是大长公上川第十一代传人。


郑贤彬(广东客籍后人):我是郑家从广东迁到四川的第十一代传人,现在是(隆昌市)黄桷村的书记。


客家人讲究敦亲睦族,慎终追远。迁徙时大都携带家谱、祖宗牌位,背上父母或祖父母遗骨重新安葬。定居后,出于供奉祖先、祭拜等原因,修建了不同规模祠堂、会馆、家庙。


祠堂采用以朝门、正堂为中轴,两进和多进式院落结构;而民居则采用“祖在堂,人在屋,畜在栏”的建筑模式,延续了客家祖地一堂屋或二堂屋建筑风格。


罗尤顺:这个房子修建的时候,中间是堂屋,两边是厢房,中间是天井。


“崇文重教 耕读传家”是客家人的治家法宝。特殊时期,许多客家人自发将祖庙、会馆贡献出来做学校、办教育。


秦治国:这是我们的祖庙,解放后,为了支持政府的教育事业,秦家庙就改造成了现在的秦家庙小学。


郑立金(退休教师):我们郑家把教育事业,当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来做。


兰瑞坤(隆昌十中教师):我们客家人历来重视教育。我从小得到的教育就是,好好学习,报效祖国。我努力走上了教育这条线,从教三十五年,至今依然在教学第一线,为祖国培养人才


遵循古制修建的房屋,承托了数代客家人的乡情。筚路蓝缕中,他们聚族为群、守望相助,始终固守着慎终追远、报本反始的初心美德。祭祖,就成为客家人凝聚亲情、追思祖德的最重要礼仪习俗。清明时节,许多在外客家人回到隆昌,通过祭祖将自己和先祖再一次链接,继承发扬来自他们的智慧和风骨。

编辑:张寒
责编:万丹丹
评论
新闻推荐
热门栏目
川预审P4FD-R04F-062D-80J0号 | 网络视听许可证2306165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210005号 | 川新备 06-090011 | 蜀ICP备08002296号 | 川公网安备 51100202000151号
@ 2005 - 2022 www.scnj.tv     关于我们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涉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链接 | 电话 0832-2119960 | 邮箱 sc-njtv@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