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举报
跟帖评论自律承诺
首页 ›› 内江本地

内江:让非遗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时间:2024-07-02 17:03:27 来源:i内江


油润红亮的渔箭豆腐咸香可口、技艺精湛的藤编工艺品美观与实用性兼具、热闹诙谐的隆昌车马灯魅力无限……日前,在隆昌市石碾镇渔箭社区非遗展示中心,石碾镇各类非遗在此集中展陈,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砂锅陶制作及隆昌车马灯演唱等,成为促使百姓了解非遗、体验非遗、传承非遗的重要场所。


这,是内江做好非遗传承发展利用工作的缩影。


近年来,内江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工作方针,努力构建“政府主导、行业主管、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群众支持”工作格局,全面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利用,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为打响“大千文化之乡”“中国甜食之都”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发掘地方非遗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据悉,截至今年5月,内江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个、省级28个、市级113个、县级179个,建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传习展示基地1个,省级生产性示范基地1个,省级传习基地1个,省级体验基地14个,省级优秀工坊1个,省级保护传承基地3个,“非遗四川·百城百艺”省级品牌2个。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中,内江注重让非遗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国民教育中,非遗向师生们展现其独特魅力。编制《彩龙飞舞》《盘破门武术》等非遗课本用于学校传习课堂,《沱江船工号子》入选四川省中小学音乐教材。每年组织中型杖头木偶戏、资阳河川剧艺术、峨眉“盘破门”武术等32个项目进校园展示和体验活动200余场。


在学术研究中,非遗促进高校、研究机构相互交流。利用市图书馆、文化馆、川剧团、艺术交流发展中心等公共文化机构和演出团体常态化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与四川美术学院、内江师范师院、省艺术研究中心等高校、研究机构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交流活动。


在场所设置上,非遗传承体验丰富百姓生活。内江大千文创中心、市中区非遗展馆、糖业博物馆、田家非遗展览园、隆昌市石碾镇渔箭社区展示所、隆昌土陶博物馆等18个传承体验场馆,每个场馆每年开放约300天,营造了共同参与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浓厚氛围。



在产业发展上,非遗推动作用凸显。组织碧檀陶瓷、通灵石雕、黄老五食品、绝三张膏药等非遗企业,组建产业集群,有效带动中小型企业发展。建立花生酥产业基地、夏布产业园、土陶产业园、传统医药产业园、蜜饯产业合作社等,发展非遗营销推广、非遗IP授权应用等配套产业,每年提供1000余个就业岗位,年产值达16亿元。




在乡村振兴中,“非遗+”成为助推器。推动非遗与旅游景区、乡村社区等融合发展,构建“非遗+研学”“非遗+民俗”“非遗+演艺”模式,建立木偶戏、传统手工毛笔、资阳河川剧艺术、烙画、甜城古法制糖非遗研学基地,发布“大千书画游”“精品戏剧游”“甜城之旅深度游”等非遗主题研学路线,每年接待研学体验约40万人。推出4台以传统戏剧、舞蹈、音乐、民俗类为主的展演类舞台表演。2023年,新增省级非遗项目12个,市级46个,培育特色非遗品牌8个,内江蜜饯、隆昌土陶入选全省首批“非遗四川·百城百艺”非遗品牌。与清华美院等高校合作开发中型杖头木偶、东兴泥塑、糖画、手工毛笔、石雕、夏布等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创产品近百种。



记者:陈莉萍
编辑:邓婉蕾
评论
川预审P4FD-R04F-062D-80J0号 | 网络视听许可证2306165号 |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210005号 | 川新备 06-090011 | 蜀ICP备08002296号 | 川公网安备 51100202000151号
@ 2005 - 2022 www.scnj.tv     关于我们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涉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链接 | 电话 0832-2119960 | 邮箱 sc-njtv@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