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禹王宫 探寻传统村落背后的时空密码
时间:2025-04-25 19:50:00 来源:i内江珠溪河蜿蜒穿过川中腹地,滋养出“川中第一龙镇”——罗泉古镇。古镇中段横跨着一座五孔石桥——子来桥。以它为轴心,罗泉古镇的核心区域——禹王宫社区向两岸延展,勾勒出优美的“∞”形轮廓。这个在数学中表示无限的符号,在禹王宫社区又有着怎样的生动诠释呢?今天的走进中国传统村落系列报道,让我们一起走进禹王宫社区。
站在桥上,随处可见背篓不离肩的赶场人。这场景仿佛数千年前先辈们肩挑背驮搬运井盐的画面重现,青石板上的坑洼,正是岁月的脚印。往东走,国内唯一纪念盐神的庙宇——盐神庙保存完好,宛如一把钥匙,打开罗泉井盐的历史之门。
罗泉井盐“始于秦,兴于宋,衰于明,复于清”,在清朝迎来鼎盛,盐井多达1515口。据载,顶峰时期,当地沿岸“井灶相连、长十里”。各地商贾借助车、船、骡马,将井盐运往云、贵、川各地,甚至远销新疆、西藏。当时盐运繁忙,背盐是许多家庭的主要生计来源,但是途中常常面临野兽威胁、土匪侵扰等考验。因此,讲团结、讲信义成为一种“默契”,这与推动盐业发展、倡导“礼义廉耻”的管仲理念契合,罗泉人便尊其为盐神,供奉于盐神庙,关羽、李冰坐镇两侧,前者彰显重情重义,后者庇护用火安全,从业者时常到此祈神庇佑、集会交流。
如今,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盐神庙已成为当地的核心旅游景点,凡到罗泉的游客,几乎都会去瞻仰一下它的历史韵味和精美布局,梳理罗泉的盐业脉络。
漫步老街,一路繁花,满目春色,不少游客用相机捕捉灵动景象,也有不少游客融入居民惬意生活。游客们表示,在这里不仅能目睹盐神庙、罗泉会议会址、城隍庙、绣楼(刘家大院)、万寿宫等文物资源,还能领略到罗泉豆腐制作技艺、罗泉龙灯、罗泉鸡公粑、罗泉竹编等非遗魅力。
资中县罗泉镇禹王宫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 段绪平:
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社区大力宣传,严格按上级部门要求,对重建和维修加强了监督,引导居民保留了原貌,做到了修旧如旧,另外社区利用4A景区地理优势,引导居民走“农文旅”融合发展道路,逐渐形成了集研学、餐饮、娱乐、休闲、住宿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度假地。
如今,禹王宫社区现有1615户、4223人。历经岁月变迁,人口规模与鼎盛时期大致相当。在这里,能找到太多熟悉的过往,历史遗存并非空洞的躯壳,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这样的传统村落,充满着顽强的生命力。禹王宫社区的“∞”形不仅是空间的联结,更是时间的回响,巧妙地隐喻了它的历史文脉如流水般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记者: | 钟欣航 李骁 |
编辑: | 张寒 |
责编: | 王雨 |